被遗忘的逃生工具
刘霞
最近两天淘宝上各式破窗器以及安全锤热卖,让人不禁惊叹:当危险来临时,一部十几万元的车反倒不如一把十几元钱的铁器靠谱?
汽车诞生一百余年,无论是三点式安全带还是安全气囊的发明,都是应时、应需而来。当越来越多制造厂商把研发精力投入到提升马力、发明各种主被动安全功能、设计时尚的外观甚至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上路面时,汽车产品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急功能却不见提升。
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乘用车中,绝大多数汽车品牌并没有涉水落窗或者自动打开车门的功能。
当然,如果仅凭这样一个应急功能便妄下结论,认为绝大多数汽车企业没有安全意识,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在乘员逃生方面同样费尽心思。
记者了解到,有的车型在后备箱处安装了逃生拉手,这种拉手是纯机械原理,不会因为断电而失灵。有的车型配备了救生手电筒等逃生工具。而在几乎所有汽车中,都有扳手、拖拽钩以及简易千斤顶等小工具,为的就是不时之需。
但遗憾的是,在汽车销售环节,厂商并没有将这些功能、配置以及使用方法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
在以销量论成败的中国汽车市场,经销商一旦与消费者签订销售合同,后续交车便成了走过场,甚至越快越好,更别提花一定时间让消费者熟悉车辆各种配置以及车内工具的用途以及摆放位置、使用方法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汽车消费处于初期阶段的市场,很多消费者都是第一次购车,对汽车的了解知之甚少。这也导致了打开现在的汽车广告,某某车型最豪华、某某车型外观新颖、某某车型内饰功能齐全等字眼充斥全篇,价格便宜、车身宽大等仍然是吸引消费者的亮点,而车辆的安全设计很少被列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销售环节尚且如此,制造汽车的生产企业同样令人失望。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造车经验的跨国汽车企业,在对中国车主的驾驶行为乃至车主驾车逃生方面所尽的社会责任并不到位。
要知道,在成熟汽车市场、汽车安全知识非常普及的发达国家,并不需要对用车行为多多赘述,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来得及为汽车的迅猛普及而做好准备的市场,增加用车安全培训却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义务。
其实,各跨国车企对于消费者的安全培训,大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现成的材料。只是,这一切,并没有真正让每一个买车的顾客了解到。
即便有汽车企业开展了相关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但有多大的作秀成分又有多少能使车主真正受益,恐怕只有汽车厂商自己心里最清楚。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