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要摆脱浮夸 自主品牌应脚踏实地
中国车市的好消息过去一向比较多,前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使得业界对于两位数的增长已经可以为常,政府、厂家、经销商和投资人,都满怀着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产销大国的喜悦,分享着车市盛宴。一旦遇到去年和今年车市的疲弱,就茫然了,彷徨了……
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反思过,高速发展的前提是什么?除了全行业长期不懈的努力外,也是由于我们以往的汽车工业起点比较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没有释放并满足,它是在比较低的基数上实现的;也是因为政府不断出台宏观经济政策,加快投资所推动的;更是由于前20多年发展汽车工业,推动汽车消费的厚积薄发所致,当然也有部分提前消费之嫌……增长的时候,大家不会进行反思,因为缺陷往往会被增长所掩盖;但是,现在是该清醒的时候了,中国车市不会一直高歌猛进,这场寒冬来得正是时候。
汽车行业首先是有周期性的,这意味着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汽车行业必然有起伏。在预测中国汽车市场时,我们往往会去看全国汽车人均保有量。感谢中国众多的人口数,人均保有量往往让行业充分相信中国是个大有潜力的市场,但是我要说,一个均值,掩盖了一线城市的保有量在现在的道路和城市容量前提下已近饱和的事实,拿“北上广深”来说,无论从人均保有量还是其他指标,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的平均水平。
此外,无论厂家也好,经销商也好,现在都在追求着二三线市场的机会,但是必须承认,在短期内,一线城市消费的“带头大哥”地位还没有消失,特别是在心理引导方面,一些限购措施对消费信心的影响要远大于实际销售的损失。
在限制汽车消费数量的同时,不经意间,车型销售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企业的小车型销售少了,但是高级别的车型销售却多了。或许对合资企业来说,销售额下降的同时,带来的是单车利润的上升;但是对于很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过去几年高速增长时,大家一个劲儿投资建设经销商4S店,但是又有多少企业能沉静下来思考,真正以最简单的单店回报去算算多少年能收回成本。跑马圈地时所有的结果都是按最佳情景计算的,当面临政府刺激性暂时退出、整个行业缺乏信心的情况时,汽车企业就必须为之前的盲目付出代价。这是市场规律,况且,一路高歌猛进的上坡路走多了,我们也需要磨炼走崎岖盘山路的耐性。
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很弱小,虽然体量很大,但是历史底蕴相对于久经考验的国际汽车工业还是显得很年轻稚嫩。但正是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人才能成长,汽车行业才能冷静,正是由于一次次从波峰到波谷的变化,才能夯实基础,摆脱浮夸。
套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一句话:“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都在热切盼望着,唯一需要提醒的是,当春天再次来临时,企业要摒弃此前的冒进和浮夸,尤其是自主品牌,需要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
张君毅 作者为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汽车行业中心执行总监)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