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捷豹路虎:攻占高端汽车市场
有消息称,未来奇瑞捷豹路虎合资公司将生产路虎最新揽胜系列车型“极光”。此事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合资开端 2012年3月21日,奇瑞与捷豹路虎联合宣布将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了捷豹路虎公司这个新合资伙伴,奇瑞正在集中自己的“精力”——继早先宣布10年规划并公布与捷豹路虎实现合资以来,日前,奇瑞又对外宣称,未来5年内计划进一步加速实现捷豹路虎的国产。
联姻奇瑞实现国产的好事将近,对捷豹路虎而言,身上的压力也将大大增加。而捷豹路虎在这个关键的当口,选择扩大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对于未来双方新合资公司的运作无疑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本土化”变革
“我一直在和捷豹路虎全球其他市场的同事较量。”捷豹路虎中国区总裁高博表示,2012年,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市场打造成为路虎全球最大市场,而捷豹品牌也会在最近的两年里实现这个目标(2011年,路虎品牌和捷豹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是英国,第二大市场是中国)。
高博的自信和底气来自捷豹路虎在中国市场一路超乎预期的表现。这个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时年销量仅几百辆的豪华车品牌,经过几年几何级般的增长后,今年一季度的销量达到近18000辆。按这样的发展速度,中国成为其全球最大市场指日可待。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3个月,捷豹路虎在华销量达1.8万辆,同比去年增长110%,这个数字超越了2009年全年销量。
虽然,捷豹品牌销量增幅上在2012年第一季度已超过路虎,但在销量贡献上还低于兄弟品牌,今年3月以来,针对捷豹品牌的推广正在中国市场全面展开,3月19日,捷豹宣布启用全新的品牌理念“捷豹,无可复制的生命力”在中国的推广。
而根据此前捷豹路虎与奇瑞细化的合资规划还包括:合资项目总投资为175亿元,计划到2015年年底产能要达到8万辆(最终产能要达到18万辆),未来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共生产4款车型,其中包括2款路虎揽胜车型、一款合资自主车型和一款全铝车身的捷豹车型。
在合资项目启动之际,捷豹路虎拓展战略的实施无疑极为“应景”。有分析人士认为,成立豪华车合资企业一般都需投入不菲的资金。根据此次合资公司的项目规划,此次合资项目总投资175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单就合资项目,奇瑞就需要拿出87.5亿元的“真金白银”。
与此同时,为迎接新的合资项目的到来,捷豹路虎已经先期在各个方面做下了周密的铺垫——2012年,捷豹路虎第三家培训中心和新的区域办公室将在广州落成。此前,北京、上海已经各有一个培训中心;为了提高售后质量,第五家零配件配送中心已经在重庆开业;此外,捷豹路虎将于今年新增2家路虎体验中心。
看起来,为正式启动与奇瑞的合资项目,捷豹路虎已经先期开启了一场组织架构、研发流程、采购、制造、人事、财务等方面的“本土化”变革。
高端嫁接术
现在,对于捷豹路虎来说,即将迎来在中国合资国产一事,无疑能让其“喜上眉梢”。“这个合资伙伴算是选对了。”一位捷豹路虎内部人士半开玩笑地说。
实际上,捷豹路虎早在2010年5月便首次提出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构想。当时捷豹路虎的东家印度塔塔汽车集团给出的时间节点是“两年内实现在华生产”。随后,捷豹路虎便开始在中国展开了走马灯式的“寻亲”,先后与江铃、吉利、长丰、长城以及奇瑞等多家公司有过合资接触。
最终目标锁定奇瑞,也是捷豹路虎深入考察的结果。对于捷豹路虎而言,其2011年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实现了4.2万辆,全年61%的同比增幅领先于豪华车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又遇上国内豪华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好光景”,此时加快与奇瑞的合资不失为一个好时机。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增幅超过30%,远高于车市整体不到3%的增幅。
同时,奇瑞是自主品牌阵营里销量第一的企业,加之相关部门一直对奇瑞的发展扶持有加,捷豹路虎选择奇瑞显然更为保险。2011年10月,路虎(中国)前副总裁狄思豪才正式对外公开称,捷豹路虎的合资对象就是奇瑞。
而对奇瑞而言,也急需捷豹路虎这样的豪华车品牌助力,进而从品牌形象和核心技术方面,突破业内公认的自主品牌的“天花板”。“自主品牌产品多以中低端车抢占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品牌不断推出入门级车型的做法正在逐渐蚕食原本属于自主品牌的领地,加之自主品牌在品牌地位和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日子变得一天比一天难熬。”奇瑞汽车新闻发言人金弋波称,“与捷豹路虎合资,无论在品牌形象上还是在核心技术学习上,都将对奇瑞日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裨益。”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与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品牌的对比当中,捷豹路虎往往被看做是更高一个层级的品牌,这也使它的品牌受众范围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购买或准备捷豹路虎车型的人,也更看重其原汁原味的品质和形象,这就为其今后在中国生产后的销售前景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而如果销量上不去,其他诉求的达成前景也就会变得不甚明朗。
当然,现在对未来捷豹路虎与奇瑞的合资前景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毕竟,双方目前公开的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合资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获得成功,双方今后必须要在营销、管理、配套以及渠道等等一系列方面,找到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运作方式。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