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市场换技术”模式 福田牵手戴姆勒
本报记者 李邈 北京报道
用了9年,福田和戴姆勒终于“婚”了。
2月18日,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公司(以下简称“福田戴姆勒”)正式在北京成立了合资公司。该公司总投资额为63.5亿元,注册资本56亿元,福田与戴姆勒各持股50%。需要强调的是,前者是凭借资产注入,后者付出的则是真金白银。
根据双方协议,福田汽车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欧曼业务现有可拆分资产评估后,部分资产投入28亿元,戴姆勒股份公司和戴姆勒东北亚投资公司则分别支付现金22.4亿元和5.6亿元。按照计划,新合资公司的产品将于今年三季度投产。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表示,双方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重卡方面,未来或将延伸至客车领域。
全新模式
新公司颠覆了以往国内汽车企业“外方出品牌技术,中方出资金和市场”的传统模式,福田戴姆勒并未使用奔驰品牌,也未引入奔驰车型,而是导入戴姆勒奔驰的OM457重型发动机。同时,福田汽车将保留“欧曼”中重卡产品专有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海外市场使用权和所有权,戴姆勒将提供技术和专家支持。合资公司将使用福田欧曼的品牌,并支付欧曼品牌使用费和GTL车型的开发费用。
双方合资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互补性,全球中高端重卡市场增速放缓,中低端市场则前景广阔。作为生产工具,在新兴市场重卡买家往往更关注于性价比,这在中国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中国重卡在本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左右。
戴姆勒清晰地认识到,尽管戴姆勒卡车作为6吨级以上卡车的最大全球制造商,生产网络已遍布28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其在成熟发达国家的优势,但在新兴国家戴姆勒的造价高昂,空间有限。双方的合作无疑成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据悉,福田戴姆勒已确定于下半年开工建设生产戴姆勒OM457发动机工厂,最早有望明年投产,初步设计产能为5万台。此外,其对海外市场的布局也在酝酿之中。
9年隐婚
福田与戴姆勒有意结盟早已巷尾皆知,但没想到双方联姻用了9年的时间。
2003年,戴姆勒与一汽解放合资谈判失败,将目光转向了福田汽车,并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彼时,戴姆勒并不满足于成立合资公司,觊觎入股福田汽车。
碍于福田汽车的上市公司资质入股难度较大,2004年双方合资意向书签署后,并于次年上报主管单位,却迟迟未获批复。合资梦难圆后,戴姆勒希望借助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福田汽车A股市场24%的股权,这相当于福田汽车将全部身家押宝在合资公司上,一旦失败则全无退路。因此,此举最终未能成行。
此前,戴姆勒已与福汽和扬州亚星客车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限于国外品牌在华只有2个合资名额,福田曲线收购业绩日益衰败的扬州亚星的计划,也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夭折。
2006年为空出合资名额的戴姆勒不惜全面退出亚星,似乎为双方合资扫平了路障,但2007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联手闹分家,再一次放缓了双方的谈判节奏。其间,也有争议考虑先成立发动机合资公司,但讨论过后福田仍然决定上马整车合资项目。
2008年,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初步约定设立股比对等的中重卡合资公司。其中明确了戴姆勒以现金注入,福田以欧曼品牌的相关业务入股的合作模式。
2009年,双方再次签订了《商用车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了总投资额将超过63.5亿元,并对其他细节进行了明确补充。
一推再推下,双方终于盼来了好消息,2011年7月16日,福田与戴姆勒建立合资公司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至此,新公司成立正式进入倒计时。
博弈犹在
按照福田的愿景,福田戴姆勒将不仅仅立足于国内市场,未来将放眼世界。
但眼下,福田首先要让戴姆勒放下那颗悬着的心。此前亚星的失败依然历历在目,合资前亚星客车多个指标位列行业前茅,合资后由于产品体系混乱、做工粗糙,业绩一落再落。与亚星相比,戴姆勒与包头北奔重卡的官司则夹杂了更多的恩怨。后者曾引进奔驰技术,但合同到期后,包头北奔却依然使用奔驰LOGO,此案虽经法院调解,但至今没有结果。
另一方面,未来新公司也可能陷入话语权的争夺。据悉,公司董事长由戴姆勒股份公司管委会成员兼戴姆勒卡车和客车总裁任施乐(Andreas Renschler)担任,而福田汽车副总经理、欧曼总经理吴越俊则担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从表面上看,吴越俊主抓日常的实际工作。
但考虑到奔驰仅出投资和一款发动机,奔驰的谨慎和防范仍有踪迹可循。业界评论员宇辰认为,与2008年版的合作意向书相比,最终敲定的合资协议将原来的“开发适合合资公司全球有竞争力的中重卡新产品”,修改为“开发用于中国市场销售的重卡产品”,由此推断,合资公司的发展重心仍在中国,福田汽车想谋求海外发展,不可过分依赖戴姆勒。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