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可:不一样的亲历者
引题:历史现场感加上历史责任感,这就是《车记》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李安定作为一个汽车记者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贾可
抽言:安定是一个相信未来、相信发展、相信市场力量的人,他认定“保护是个坏东西”,推崇自由的竞争。尽管我并非在所有的观点上都同意他的想法,但是我能够触摸到他思想的内核,那就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必须自强自立,必须在固本强身的同时创新突破,而这是我百分之百赞同的地方。
用一本书将30年来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在老一辈的汽车记者中,也只有李安定能够做到。
你可以说他应该感谢历史赐予他的机会,自1978年底进入新华社从事制造业方面的采访开始,他就有了得天独厚的采访条件。但是你必须承认,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和对中国汽车工业那份真诚的责任心,让他完成了这项使命,也让《车记——亲历·轿车中国30年》成为他新的荣耀。
说使命,或许有人觉得用词过大,但是至少在作为后来者的我看来,这就是使命,而且更可贵的是自赋使命。这里面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他们努力追寻“立德、立功、立言”后世称之为三不朽的人生目标,秉承的就是一种历史责任感。
大家要看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将自己以往作品分类编撰的结果,它打破了很多记者出书的惯例——简单分年代的作品集,而是在遵循汽车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又在内容体例上进行分类,并且以一种充满生动细节的文学叙述而引人入胜,倘若没有付出很大的心血和智慧,是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而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填补了一项空白,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轿车工业发展的私家史。因为其中穿插了作者自己的身影,从而也让这份历史更加可信,或者说体现了历史的现场感。
我认为,历史现场感加上历史责任感,这就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作为一个记者,安定的历史责任感实际贯穿于他的整个采访生涯,并体现在他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汽车历史的形成之中。
比如,早在1989年,他就是公开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的中国媒体第一人。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1996年10月,机械部部长何光远给中央领导写信,就有关部门对先解决“住”还是先解决“行”看法不一的情况,推荐了李安定的一份书面发言。李的文章强调了先解决“行”的重要性,但是时任总理朱镕基否定了他的意见。
朱的评语很有意思:新华社记者的文章有文采,可惜缺乏对宏观的了解。一是石油资源不足(已成净进口国),而是城市道路拥挤,三是购买力所限,四是人的居住尚且艰难,何能为轿车盖库,如此等等,怎么能把“行”放在首位,而且主要靠轿车来解决“行”的问题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对现实的看法显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尽管当今石油资源还是不足,尽管城市道路还是拥挤,尽管增添了污染的问题,但是如今汽车的保有量已远非当时可比,而且汽车社会的形成已经不可阻挡。而安定为了推动轿车进入家庭,1998年推出了大型报告文学《家庭轿车诱惑中国》。
在这个意义上,他已经超出了一个记者的角色。我觉得,一个优秀记者追求的目标,除了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外,还应该是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两者并非冲突,否则前者也行之不远。
安定是一个相信未来、相信发展、相信市场力量的人,他认定“保护是个坏东西”,推崇自由的竞争,对新能源汽车有自己的看法,甚至现在还在积极建言推动合资公司股比放开。尽管我并非在所有的观点上都同意他的想法,但是我能够触摸到他思想的内核,那就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必须自强自立,必须在固本强身的同时创新突破,而这是我百分之百赞同的地方。
在这里,我愿意引用书中记录的他1988年采访亚柯卡记下的一段笔记来结束这篇文章。安定说不是翻阅旧笔记,不会相信这是亚柯卡在20年前说的话,而我相信,即使到今天,这段话的价值仍在,它对所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最好的忠告也是最大的鼓舞。
亚柯卡说:“地球变小了,世界经济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出现融合、渗透、合作和分工的趋势,人类在原料、技术、发明、市场等方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依存。但是竞争也日益激烈,一统天下的好日子没有了,只能拿出最好的产品,别无选择。以前,我只想到与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竞争,没想到和日本、南朝鲜人竞争,我错了;以前,我认为最优秀的汽车设计总是底特律的,我错了;以前,我认为落后美国几代人的国家是不可能追上来的,我错了……”
感谢李安定,让我们在这本书中能够体味到许多当年的汽车巨人意味深长之语。我想,这也是《车记》这本书的另一种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