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原创以开放态度看待合资自主多元模式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11月30日 13:16   新浪汽车  鲍家翔 字号:

  新浪汽车  鲍家翔(北京报道)

  【提要:抛开表象,仔细审视越来越多的合资自主品牌背后的蕴含的初衷与诉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形式各异。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又是否能够用更开放的眼光和思路,替代一刀切式的简单思维模式,来看待合资自主这一问题呢?】

  记得也就是大约一年前,曾有人预言,中国将开启合资自主时代。现在看来,这一预言即将成为现实。刚刚过去广州车展上,众多合资自主品牌可谓百花争鸣。  

  广汽本田理念上市不到一年,月均销售能达到3000辆,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上市百日累计销售1.3万辆,东风日产启辰品牌旗下首款量产车正式亮相,东风本田自主品牌思铭正式发布,北京现代自主品牌首望宣布以新能源产品做为品牌发展路线。

  在合资自主品牌竞相绽放的形势下,舆论中对合资自主的质疑之声不但没有缓和而且更加响亮。新产品与蓝本产品区分度过低,产品销量前景堪忧等观点时有显现。抛开表象因素,仔细审视越来越多的合资自主品牌背后的蕴含的初衷与诉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又是否能够用更开放的眼光和思路,替代一刀切式的简单思维模式,来看待合资自主这一问题呢?

  诉求不同 模式各异

  “如果我们自己要换一个螺丝,都要得到本田研究所的批准,你说这样的企业再发展下去,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是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在本次车展上接受新浪汽车访谈时说的一句心里话。

  合资企业要想切切实实地掌握造车的先进技术,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储备和研发积累,可这些都要依托一个自己的空间和平台。自主品牌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它只属于广汽本田合资企业自身,在这一平台下,企业可以设立属于自己的研发人员与研发部门,不必事事汇报,事事待批,需要怎样的车型可以自己去开发,不必为了引进一两辆畅销的车型,随时都看合作方总部的脸色。毕竟合资企业并不是海外品牌的中国现地加工厂。

  但是对于拥有整车研发设计能力的上海通用,对合资自主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上海通用执行副总经理刘曰海在广州车展接受新浪汽车专访时就表示,拥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和另外设立自主品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上海通用在中国,自主方面是走得最早的。我们上海通用的凯越君威、新赛欧等,都是我们自主进行研发的,所以制造中国自主产品(限定为汽车产品),我们是第一家。但不意味着我们在做自主品牌,这只是命名而已,最重要是你给顾客什么,这是关键的。”

  在单独设立自主品牌方面,通用在中国并非没有尝试,但他们的初衷与广汽本田截然不同。去年年产销超过百万辆的微车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借用上海通用成熟平台一举推出合资自主轿车宝骏630,他们把宝骏品牌设定为一个进军轿车市场的通道,利用自身在二三线市场的渠道优势,自下而上的增加新品牌的影响力,进而为企业整体品牌上位逐渐打通渠道。

  继理念和宝骏之后,第二批跟进的企业又为合资自主模式注入了新的特色,把新能源作为合资自主的一大载体。比如北京现代首望、东风日产启辰、一汽-大众开利等,都将电动车作为主攻的方向。在聆风无法国产的大局下,日产在中国的事业计划果断地提出,日产电动车的国产则由启辰品牌承担,聆风则将以进口车的形式两线作战;而一汽-大众和北京现代就更加直接,北现自主品牌首先发布的,就是电动车;而一汽-大众开利似乎从品牌落地就是以电动车的形式为载体的。

  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无论是谋求自主研发的机会,还是打通增进品牌影响力的渠道,亦或是借道自主发展新能源品牌,只要是认认真真做产品打品牌,踏踏实实积累国内汽车企业的软硬实力,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般的跟风之举,我们又何必拘泥于一刀切式的标准来急于怀疑和否定这些合资企业汽车人们的创新之举呢?

  我们总是热切的期盼着中国车企能够自强。一面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合资企业只顾生产不顾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积累经验技术,一面又迫切地希望我国的汽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和民族汽车企业)能够下苦功拿出令国人满意、骄傲的产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我们想要中国汽车能够在未来做大做强,就不要拘泥于眼前的成败得失,而是以更宽容的胸怀和眼光给这些尝试以更多的机会与空间。

  做汽车强国,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可以称得上强者的民族汽车企业。要做真正称得上强者的民族汽车企业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人。需要的是人才经验的逐步积累和富含经验人才的储备。为此,我们的企业需要为这些未来的中坚力量提供一个良好的温床——一个让各方面人才能够逐渐脱离别人帮助,独自面对残酷竞争的修炼道场。这才是自主的意义所在!

  君子和而不同。合资也好,独资也罢,只要能够为了这项意义付诸行动,解决了把“自主”二字从抽象概念付诸实践的问题,我们就不妨暂且先不要一棒子打死!至于这种尝试下产生的结果,我们也不妨淡然处之。

  面对国外企业长达百年的漫长积累,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车企任何的努力都要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过度地诟病“拿过气车型抢市场”,市场会检验一切,合资企业有着中方学取技术的渴望,这个渴望会随着竞争的残酷更加凸显,不会因为产品而忽悠消费者。

  只要做好龟兔赛跑的准备,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就应给予企业更多的耐心、信任和更加开放的眼光去面对合资自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路宁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