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期定型中国汽车 新能源或成国家新战略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会怎么样?
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是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本年度最后一次大型展会。诸整车制造商以不同的方式,应对着已经出现和即将开始更大范围的市场调整。对接下来的市场发展,各方有不同的分析与预测。
作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中坚力量,上海通用汽车认为,其在2011年可以实现120万辆的年销量,可以继续引领整个乘用车市场。若此,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之争也基本没有悬念。在车展上,雪佛兰通过沃蓝达、迈锐宝和科迈罗三款产品,为其全系列产品时代进行布局。同时,别克和凯迪拉克也在通过新产品,向市场传递着即将开始的竞争。
11月20日,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叶永明就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与新能源汽车战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周期交汇点的市场
明年宏观经济的发展环境将进入两个末端,一个是经济长周期发展末端,一个是经济短周期发展末端。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周期还是符合的,四年一个周期
《21世纪》: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幅放缓,部分整车制造商都无法完成年初的销量目标。上海通用今年的销量形势如何?
叶永明:虽然今年的整体车市有所回落,但上海通用1到10月份已经销售超过100万辆,同时,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6%,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8%。
今年上海通用的目标是实现国内销售120万辆,从现在产品的终端销售来看,实现120万辆的整车销售是没有什么悬念的,我相信我们能够继续引领国内乘用车市场。
《21世纪》:对接下来市场的发展,各方都有不同的观点分析。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的变量比较多。您对2012年的市场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
叶永明:我认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明年宏观经济的发展环境将进入两个末端,一个是经济长周期发展末端,一个是经济短周期发展末端。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周期还是符合的,可以说是四年一个周期。
回顾从2001年到2004、2004年到2008年,2008年到2012年,是一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明年是长周期和短周期发展的一个交汇点,从末端来看,我们判断可能今年宏观调整的环境下,根据三驾马车——股市、汇市和房市的走势,明年GDP增长可能会低于9%。同样,明年的车市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判断整体的车市增幅会在8%到12%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我们预计1300万辆左右,明年这个市场将会在1380万辆到1420万辆的区间,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明年的整个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这两项将会对明年的汽车市场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21世纪》:市场出现滑落,救市再次引发讨论。单纯从救市本身看,您最希望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来促进汽车消费?
叶永明:从现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来看,最好的、也是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国家能够出台、启动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在减税层面,上海实施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两税合一,方向是降低税收。我们也希望国家在明年能够出台一些减税政策。
新能源与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我认为新能源将成为下一届政府重点推进的国家战略
《21世纪》:现在新能源汽车在世界市场备受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世界各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总体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世界水平还是有差距的。
叶永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我认为新能源将成为下一届政府重点推进的国家战略。
从全球能源的使用、消费环境来看,美国正在制订汽车未来能源新的标准,欧洲已经制订了到2015年、2020年、2025年汽车油耗排放标准;中国去年已在着手制订汽车油耗排放和新能源的法规。也有一种说法,这将在明年两会前提交给国务院,来最终决定影响我们未来经济和产业的新能源政策。在这两个宏观的环境下,对汽车行业来说,既是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机会。
对上海通用来说,我们认为我们的机会要大于挑战。2010年6月份,上海通用宣布了未来5年的“绿动未来”战略,提出“更好的性能、更少的排放、更低的能耗”的目标,并进行了量化。到2015年,我们的油耗要降低15%,产品性能要提升14%。
现在,新技术的应用在整个上海通用三大品牌批量销售的车型上已经覆盖了72.4%。未来五年我们降低油耗的目标将会再提升5%,就是从我们2010年提出的到2015年油耗降低15%,再提升目标,达到降低20%。
《21世纪》:Volt马上要上市,您认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时机已经来临了吗?
叶永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或者电动车的产业化,整体上讲,首先取决于政策法规。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我们社会基础设施的配套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定点的8个城市做新能源基础设施试点城市,城市建设进度不尽人意,我们也希望除了技术本身以外,汽车新能源社会设施的建设能够和我们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同步。
当然,电池是发展的瓶颈,不过,我相信随着产业不断的投入,技术的不断成熟,电池的能量密度,包括电池的成本,未来都会有不少的改进,因为这牵涉到消费者的消费购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