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行业>正文

全球第一无关海外收购 自主出海难题依旧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11月17日 17:01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管宏业 字号:

  记者 管宏业

  两则截然不同的新闻让人浮想联翩。一则,通用汽车日前半路杀出,致使“二庞”收购萨博戛然而止;另一则,日经新闻报道,中国主权资金已购入本田汽车2.12%的股权,成为本田第七大股东。

  事实上,不仅是本田,再早之前,同样来自中国的资本已经成为日产汽车的第九大股东。明眼人知道,无论通用或者类似的其他势力如何阻挠,“中国元素”在全球汽车界崛起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

  问题在于,中国蓬勃的海外雄心与本土汽车遭遇的困境,在2011年交织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内车市放缓趋冷的背景下,本土车企再次成为最受伤的一员。某种程度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与海外汽车收购大戏无关,但与中国汽车企业尴尬的市场表现有关。

  “出海”大势所趋

  根据日经新闻Nikkei日前报道,一只与中国政府相关的基金入股本田。该基金已于9月底购入本田汽车2.12%的股权,在本田各大股东中排名第七。该基金的幕后投资者乃是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本田汽车之外,该基金还在今年3月底购入了日产汽车1.17%的优先股,从而跻身为日产第九大股东。这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海外收购案例,几乎成为中国崛起走向海外的必然。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2001年通用汽车不松口萨博品牌,与6年前福特阻碍上汽收购罗孚的闹剧如出一辙。这符合跨国车企的长远战略利益,但改变不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历史车轮。

  实际上,中国资本走向海外的速度快于人们预期。仅在过去一年,中国主权资金开始大量增持日本重要企业股份,一跃成为佳能、索尼、三井、日立、小松、东芝等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总投资超过2万亿日元。

  海外收购将越来越成为释放实力的突破口。收购海外品牌的先进技术,或者全资收购知识产权,这与跨国车企的干预或延迟无关,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本土车问题依旧

  虽然从趋势上来看,没有人能够阻碍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但惟一也是最大的困惑在于,本土汽车何时能够与德系、日系甚至韩系汽车一样,凭借自身实力成为世界汽车的一极。这需要时间,更是一个过程。

  从2011中国汽车市场状况来看,这个过程不会短。在合资车企尤其是高端汽车品牌保持30%以上增幅狂飙猛进的时候,本土汽车却连连退却,市场份额跌至近年来最低。或许可以归咎于政策因素:宽容的节能补贴标政策退市,本土汽车成为最受伤害的一个环节。但根本原因在于,本土车企遭遇的困境,跟近两年来的超速扩张和技术能力的低下有关。

  过去两年中国火爆的汽车市场,刺激包括本土车企在内的各大车企纷纷大幅调高了产销目标。以比亚迪为例,在前几年销量连年翻番的刺激下,王传福制定了“2015年汽车做到中国最大,2025年做到世界最大”这样刺激眼球的目标。在放卫星式的目标推动下,自然是四处圈地扩建产能、接连并购增大规模、投资新能源全产业链等大手笔动作。岂料车市整体转冷,致使比亚迪后续无力,经销商退网不断,曾经不可一世的速度神话也最终落得成为反面教材。

  根据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新车品质IQS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品牌汽车质量开始下滑。近半年时间内,国际品牌每100辆车的故障数已从135次下降至131次,日本品牌的平均数仅为108次故障,而中国品牌每100辆车平均有232次故障,相比2010年同期上升近10次。

  对本土汽车而言,市场变冷、政策趋紧都不是借口,IQS不降反升的数据才从根本上解释了本土落寞的原因。人们无奈地发现,本土汽车与国际品牌汽车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越拉越远了。

  对本土汽车而言,庞大且丰润的中国市场能够养活远比美日欧更多的汽车品牌,但正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日前所指出的,留给本土汽车企业的时间不会太长,“对自主品牌来说,‘十一五’是资格赛,‘十二五’是选拔赛,到了‘十三五’,我想就将是淘汰赛。中国自主品牌光靠价格的竞争,路走不长。”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雪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