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俄罗斯:“入世”的纠结 汽车业孱弱无力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11月17日 16:51   汽车人  黄耀鹏 字号:

  记者  黄耀鹏

  俄罗斯离“入世”只有一步,却几乎再也跨不过去了。但一个事实是,没有跨入世贸组织的俄罗斯,其本土汽车工业也孱弱无力。

  俄罗斯离“入世”只有一步,却几乎再也跨不过去了。

  同是“金砖四国”,俄罗斯对“入世”却不像中国那么热衷,根源在于其属于资源导向型经济,而中国则是依靠外向型经济起家。现在俄罗斯对“入世”兴趣上升,却遭遇“最后一公里”困境。

  没有跨入世贸组织门槛的俄罗斯对本国工业,尤其是汽车企业,保护得过度。这种保护程度可以让中国的本土汽车企业集体垂涎三尺,然而,吊诡的是,过度的保护并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悍的汽车业,只不过艰难地维持着亏损的伏尔加等老车企。这种结局,恐怕是保护本国工业倡导者都始料不及的。

  金砖副寨主的“入世”梦

  苏联政治貌似严肃,实则经常恶搞。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也继承了这一遗产。

  1993年就号称启动“入关”(关贸总协定)谈判,却一直在程序问题上兜圈子。美国东飘一拳,西飞一腿。这厢说能源内部补贴,那厢说原木出口税,而真正构成障碍的则是政治上互不信任。

  其时,鲁伊科夫(俄当时的副总统)曾亲自拿着AK保卫白宫(即俄议会大厦),叶利钦站在T72坦克上发表进攻议会的檄文。这一幕刺激美国人,不可能让公然炮轰民主的政权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俱乐部,尽管民主问题很难与入关挂钩。与此同时,俄罗斯人的资源导向型经济,对入关也缺乏紧迫感。

  普京上台后,2000年国情咨文中称“把入世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方向”,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入世”谈判才转入实质性阶段。

  普京收拾了霍多尔科夫斯基,驱逐了亚夫林斯基,吓跑了阿布拉西莫维奇。变私人寡头主宰国家经济为国家寡头主导国家经济,重塑这个横跨11个时区的北方大国。当然,也有人嗤之以鼻,什么国有化,还不是“圣彼得堡帮”据为己有。然而,时也,运也,命也。凭借能源价格芝麻开花,俄罗斯复兴势头明显,自认为“金砖副寨主”,上升为第六大经济体。

  这时俄国人又发现,经济因素突然主导了“入世”谈判。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世界主要贸易大国自然对俄“入世”问题感兴趣了,谈判进程的推动从来就不是一头热。这次,汽车组装问题上升为这段时间的谈判焦点。

  过度保护的下场

  苏联时代的伏尔加厂、卡马河工厂都建在大河之畔,是城市级的庞然大物。所有汽车零配件和工序都独立完成,我国当时的一汽、二汽也是苏式工业风格的翻版。苏联解体后,庞大汽车生产体系严重萎缩,产业链支离破碎。产量从高峰时的230万辆滑落至1995年的105万辆。硕果仅存的伏尔加等企业虽然负债累累,但直接或间接养活了200多万就业人口,所以俄罗斯仍把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2007年,虽然伏尔加仍占市场份额的15%左右,但竞争力低下,全靠国家政策和贷款撑着。《纽约时报》记者对伏尔加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极尽嘲讽之能事,评定了若干“世界之最”。

  俄政府的对策是什么?

  金融危机以来,几乎一年出一个新政策,排除内外部竞争,层层保护这个孱弱的40岁巨婴。进口车关税提高到30%,而且不低于1.8欧元/3(排量)。一辆排量1.6L、售价8000欧元的车,关税就近3000欧元,因此,该规定直接将中国的廉价车辆KO(拳击术语,意为击倒)出局,2009年中国对俄出口汽车迅速跌至原来的10%。

  除豪华车外,所有车型都必须转入本地化生产,才能和俄企竞争。鉴于俄企的产品结构,诸多政策都“抓低放高”,即对豪车网开一面,对与国产车正面竞争的外国厂商痛下杀手。紧接着,俄政府对“拧螺丝式”的KD组装说不,规定国产化率不低于60%,关键工序和部件必须本地化。

  最具杀伤力的规定也来了,合资或独资厂必须整车年产量不低于30万辆。针对前面的规定,欧美厂商大多暗中高兴,乐得把后来的中国人赶出去,自己不伤筋动骨,因为他们的本地化生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这次不一样,30万辆的门槛遭到所有厂商群起而攻之,坚决要求取消这项“歧视性”政策。

  这些汽车产业政策,与世贸精神互相抵触。俄国人辩解称这是临时性政策,意即随时可取消。但临时关税一再延长,堪比北京的“临时”限行政策。

  对付整车进口,俄罗斯还有一整套非关税政策。采用欧IV标准无可厚非,但不承认中国的检验结果,入关前须再次认证。底盘和车身认证共需9个月,而有效期只有6个月。换言之,每批车辆都须认证。而NCAP标准和ISO标准也被赫里斯坚科的手下官员赋予崭新的内涵,中国整车销售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仅如此,普京要求所有国企必须购买“纯粹的”国产车,政府机关购买外国车辆须“特别审批”。对伏尔加和乌拉尔等企业则实行“内服外敷”的大补疗法:内部先后提供700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和直接财政援助,解决甩下来的冗员安置;销售端采取最多达20亿卢布的国产车消费补贴和2/3的贷款贴息。

  经过2008~2010年的努力,俄纯粹国产车市场占有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到34%,遏制了2002年以后不断下滑的窘境。伏尔加再次加冕为“最受欢迎”的品牌,2010年前10个月,销量达41.8万辆,把第二名雪佛兰(9万辆)甩得没影。

  去年,俄罗斯确定了必须支持的数家战略性企业,提供5年税收优惠和贷款担保。伏尔加和乌拉尔两家汽车企业跻身其中,也是仅有的亏损大户。虽然2010年伏尔加扭亏为盈32亿卢布,但考虑到联邦税的减免,其实还是略亏。

  大家都明白,靠补药支撑的产销数据不足为据,靠“保姆式”关怀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也不足惧。即便“入世”后,幼稚产业享有5年保护期,也不能继续采取歧视性政策。何况,看伏尔加等国企的现状,“断奶”后的表现可想而知。

  政府对国企越仁慈,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就越残忍。相比能源巨头的无所谓,汽车和钢铁产业巨头,连同他们所在地的州长官,都对“入世”条件保持强硬态度。梅德维德科夫称,“不能把脖子伸进套索”,即放弃汽车产业新规换取“入世”。这也是俄美讨价还价10年来,对汽车组装问题屡谈无果的原因之一。

  让步与不让步

  相比而言,虽然跨国巨头对我国当时的产业政策控诉得同样“声泪俱下”,但我国“入世”前的汽车产业规定远没有那么“人神共愤”,只是让步却来得太轻易。无关谈判技巧,而关乎贸易和产业战略。

  现在,任何一家自主企业市场占有率都没达到两位数,恐怕与当年谈判策略有关系。无论举多少数据证明“入世”带来的贸易增长,也不能掩盖民族汽车产业受到的伤害。和俄企享受的保姆式关怀对照,我们的自主企业有点“姥姥不亲舅舅不疼”。

  俄罗斯人强硬到僵化的程度,中国人灵活至软弱的地步。两者如能搭档,将是可怕的谈判对手,可惜他们都不是。

  评估这两种态度及结果很复杂,国情的差异也可能使直接比较变得没有意义。对于影响深远、波及面广的“入世”谈判,怎样的策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显然仁者见仁。俄罗斯人坚守保护产业的原则到顽固的程度,或许其自认为要比“让田让地让炕头”的策略强得多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大大_Sunny)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