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透露:121个油品抽样检测仅1个合格
本报记者 崔建芳
“现在车用燃油国家已实施国Ⅳ标准,这一标准对油品要求非常严格。可我们按照国Ⅳ要求抽样检测,结果是121个油样中只有1个合格。”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位专家处了解到的。这位专家发出疑问:“这个车怎么开?”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汽油合格率对外说是92%,实际却只有68%”。而汽油合格率比柴油还要好一些。记者从中国质量新闻网查阅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油合格率虽然不像上述专家所说达到“92%”,但也高达89.7%。
一时间,关于油品品质的疑问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就在9月7日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被列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然而,“面对目前燃油品质‘国情’,《方案》可能遭遇被架空的尴尬。”一位资深业内分析人士说。
燃油品质“国情”
在《方案》50多条节能减排措施中,有关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措施占1/4。其中一条便是“加快提高车用燃油品质”。然而,回顾过去十年,燃油品质提升并不理想。
据了解,我国汽车燃油标准实施时间与欧美等地存在差异。在我国,汽油车标准实施时间总是比汽油标准实施时间早一两年。以轻型汽油车为例,国Ⅲ标准实施时间是2008年7月1日,而国Ⅲ汽油标准实施时间却是2010年5月1日。国Ⅳ轻型汽油车标准实施时间为2011年7月1日,国Ⅳ汽油标准实施时间却远在2014年1月1日。柴油车时间亦相差较远。
“这种排放标准领先油品标准的现象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排放假象’。”该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欧美地区,燃油标准要比汽车排放标准实施早半年,而这正是欧美国家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成功经验之一。”不少人士纷纷表示,我国高标准车辆使用低标准甚至不达标油品,不仅使用于保证车辆排放的后处理装置失效,更加重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明显“赶不上趟”的燃油品质终于被公开指责。2010年11月环保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中,首次公布了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明确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打“太极”与接“沙包”
不过,面对“指责”,业界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被专业人士质疑“不作为”的石油公司,最是能“辩驳”。中石化科技开发部技术监督处副处长付伟认为,目前油企正“摸着石头过河”,机动车燃油标准升级困难不少。他表示,油品质量升级在技术和价格上面临重重困难,他说:“主要是由于成品油价格机制没理顺,高品质的燃油价格贵,但是炼油企业成本高,炼油企业亏损严重,加上新标准燃油的炼制需要巨额投资,这些都制约了新标准燃油的推出。”
“这类说法十多年前就开始讲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室副研究员岳欣反诘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就对石化行业行动太慢也表示遗憾。不过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对汽车商报记者说:“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环保部和油企在这个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油企满足不了环保部的燃油标准,结果只能是将公布时间一拖再拖。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环保部比谁都心急。”
面对这种困局,杜芳慈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德国博世公司亚太区总裁曾经有一辆进口奥迪。他的车不能在街边加油站加油。因为他们做过实验,用中国的燃油,汽车很快就出问题。他说:“北京的油价之所以比外地高,正是因为这里油品质量较高,但是不管是合格率怎么样,消费者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
啥时能用“真功夫”
根据《方案》指示,“十二五”期间,汽车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完成消减10%的目标,其中机动车承担30%的消减任务。也就是说全国氮氧化合物排放总量要从2010年的2273.6万吨下降到2046.2万吨。“任务是很艰巨的,国家必须要有决心才行。”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
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在第41期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表示:“中国应该尽早实施更高的燃油标准,越早越好。解决燃油和汽车标准不配套的问题,解决污染问题,油到车到,是大原则,要车油一体,车和燃料要综合考虑。”
然而,由国务院颁发的《方案》中却没有根据这一具体“国情”给出具体的、可行的措施。不禁令人怀疑“此《方案》能说服谁”。不过,上述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关于燃油质量,中石化的负责人对燃油合格率也心里有数,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结果对石油企业及国家制定一系列措施多少会有些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