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借鉴宝马 华晨重启中华品牌中高端定位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沉寂了两年之久的华晨汽车,终于释放出一款新车,但与此同时,也释放出了另一个信号,那就是华晨日后将会继续深度借鉴宝马,为自己贴上“中国宝马”的标签。
日前,华晨品牌全新车型H530在北京上市。有消息称,华晨将利用老款宝马5系轿车平台生产中华H7系轿车,填补中华品牌在高端车型上的空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华晨汽车与宝马公司就此事基本达成一致,同时还涉及一款发动机的转让。
随着中华H530的上市,以及中华H7系车型的日渐明朗,华晨汽车对中华品牌的定位也趋于明确。继华晨宝马对宝马陷入深度依赖后,华晨旗下中华品牌的“宝马化”进程明显加速。然而,在行业专家看来,借助合资企业的平台转让发展自主项目,并非是一条“安全”的道路。
“宝马化”市场定位
在H530华丽的上市发布会上,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用 “生不逢时”来描述中华H530的上市。作为中华品牌的全新中级车,H530的定价与骏捷大体相同,以低价抢占10万元以下市场的目标,没有变化。
在目标竞争车型方面,H530定位于新宝来、朗逸等产品,同时,还制定了今年月均3000辆的销售目标。
月销量的目标制定,显露出华晨汽车对于中华H530的细分市场分析更趋理性。
“H530上市生不逢时,只能靠高性价比取胜。”祁玉民表示。在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7月我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
但是,对于华晨汽车而言,艰难并非全部源自上市时机与外部市场环境。H530作为继骏捷之后,华晨汽车现有团队打造的首款产品,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未来中华品牌的每一款车都会高于H530。”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邢如飞表示。
实际上,中华H530是华晨汽车中华品牌中高端化的试水之作,也是其加速宝马化进程的首款作品。
值得寻味的是,中华H530这款以数字形式来命名的新车,在命名方式上同样高度模仿“亲家”宝马。据介绍,中华品牌新车型将启用全新的命名体系,新命名体系规定中大型车的命名代号为“7”,中型车的命名代号为“5”,小型车的命名代号为“3”。
无论从命名到车型,还是其国际化的设计团队,华晨的自主品牌业务在依赖宝马的道路上已欲罢不能。
多元化资金支撑
祁玉民表示,现在的华晨已经不是五年前的那个“窘迫”的汽车公司,现在华晨汽车“不差钱”。他告诉记者,“宝马的快速发展,从3万辆将来要到30万辆。此外,金杯发展很稳健,宝马赚的钱可以继续增加对金杯的投入。对于中华,这是我们最关心、最重要的品牌,我们一定会全力进行中华的研发和发展,同时募集更多发展资金。”
与很多汽车集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相同,华晨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赚钱方式。例如,华晨押宝的专用车领域,未来每年将以35万~40万辆的速度增长,商用车项目金杯近年来发展稳健。此外,包括华晨系三大上市公司在内,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多元化产业,例如在内蒙古和辽宁建立的七个风力发动厂等。
除华晨宝马稳定增长的销售收入外,华晨还有多条为中华品牌“输血”的途径。但是,依靠外部输血维持生存的状态并不能持久。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我国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如此,但是这种显得‘受制于人’的发展并不健康。”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面对当下外方企业全面收权的状况,中方在合资企业中得到的利润并不一定持续。比如,以大众汽车为例,在合资企业全面上量后,通过品牌宣传等方式加强自身主导地位,获取更多利润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但是,华晨情况有所不同,宝马全面掌握合资企业的研发、销售、市场等各个环节,华晨汽车对于宝马的依存度之高有目共睹。
“现在,宝马需要加速国产化,抢占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这一状况完成后,华晨汽车怎样维持在合资企业中的利润空间并非易事。”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十年规划求解
“目前省内非常支持华晨发展,为了把中华轿车做强做大,愿意再给我10年时间。”祁玉民这样表述中华品牌究竟才能发展壮大。尽管十年之期并不算漫长,但事实上,中华品牌的扭亏为盈仍然任务艰巨。
贾新光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华等自主品牌现在都遇到了发展挑战,在现在市场情况以及产品结构可利用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
祁玉民透露,他本人已经着手为中华品牌制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在自主品牌传统车型方面,祁玉民说,排除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拿钱买,“技术是买不来的,看起来把技术买来了,但你不能消化和吸收”;第二种方式是闭门造车,因为“世界已经国际化了”。
因此,华晨汽车选择了国际深度合作,依靠国际深度合作来学习他们的技术,消化他们的技术,培养中方人才,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显然,这就是祁玉民眼中的中华品牌的“宝马模式”。虽然,华晨汽车官方表示,目前华晨并未收到任何关于宝马5系平台转让的相关信息。但是,在轿车及高端车型方面对于宝马的全面依赖已成事实。
作为一种自主品牌发展过程中的新尝试,这无疑解决了短期成本问题。然而,后续车型平台的保障以及关键技术的共享成为其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方对于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贾新光告诉记者。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