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早晚食恶果 徐和谊直言自主隐忧
自主品牌遭遇新困境,不少人都看到了。但眼下的困境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9月2日,面对汽车商报独家专访,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直言:自主品牌当前的种种困难其实反映了过去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三大根本性问题:首先,有些企业做自主品牌不是真干的工作态度,是在作秀,是在投机;其次,低端起步的发展模式不长久,必然面临品牌枷锁的进一步收紧;第三,自主品牌的发展缺乏脚踏实地和创新求变的精神。
基于这些判断,徐和谊表示,眼下的困难不仅没有使北汽动摇,反而坚定了走集成创新、高举高打的道路。尽管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坚持下去一定能摸索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自主品牌开始受惩罚了
记者:现在自主品牌销量遭遇下滑,很多人纷纷议论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徐和谊:中国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今年自主品牌下降得很厉害,我个人预计明年下降更厉害。现在很多人把自主品牌的下降认为是市场原因,我认为这只是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本质问题。
其实这是长期以来低端起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自主品牌在走过近10年的路以后,开始受惩罚了。现在很多企业做自主其实要技术没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更别说核心技术。整车、零部件总成都比较弱。尽管有些企业引进了一些海归人才,但做过整车开发的很少。有些“海龟”也只干过很窄的一个领域,回国后带着国内一些年轻的技术人员,才实实在在参与到整车开发当中,也处于摸索、积累阶段。所以,自主品牌的问题今天不出现,明天也会出现。过去自主品牌的造车理念,我认为是一种投机,恶果早晚得吃。所以自主品牌光靠价格竞争,路走不长。如果只是卖几万块钱的车,可能短期内产品卖出去了,但整个产业、企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光是汽车产业,所有产业都是这个规律。抓住一个市场空白,一个短期空间,就认为自己看准了行业,是不科学的。比如前两年风光一时的电纸书,很多人送礼品都送它。可现在呢?几乎销声匿迹了,广告也不见做了。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车企的整体研发实力?
徐和谊:其实,目前从国家到企业研发实力都比较薄弱。像样的实验室,只有一汽、东风、上汽这些老牌企业有些家底。后来的汽车企业在研发实力上都比较薄弱。个别企业在个别方面也许买了一些好的设备,但是有没有专门的人才还很难说。更关键的是,企业有没有积累自己的数据库,这是最值钱的。这都需要从零开始积累。没有多年的积累,开发不出竞争力强的产品。如果研发都像买几套设备这么容易,那国际上那些巨头这些年不都“喝白开水”了?所以,一旦市场出现变化,自主品牌就下降这是肯定的。即便市场好,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低端市场早晚也会下降。
记者:除了这些,自主品牌的压力还有哪些?
徐和谊:现在,合资企业也都在做自主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自主品牌产品又受到来自合资自主品牌的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从2000年以后逐步走入汽车社会,在起步阶段大家以“有车”为第一目标。当时,谁买了一辆车是一件让很多人都羡慕的事儿,周围人都会觉得了不起。现在再说谁开着车上班,大家都会习以为常。因为“买车”已经不是第一目标,而在买车的过程中讲究品牌、质量、安全、油耗等等。此时,四五万元的车不应再是车企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是,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很弱,暂不用和合资企业相比,就是与合资自主产品相比也很难竞争。
现在合资自主正在全面“开花”。按照WTO的规定,在很多方面合资自主品牌的待遇应该和自主品牌一样,此时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能否抗衡合资自主还很难说。因为其本土化程度更高,采购成本更低,研发费用也低。同时,合资品牌又要求,合资自主产品不能和合资企业的产品产生直接的竞争,这样只能是去和自主品牌抢市场。说得严重些,自主品牌可能会很惨。
警惕潜在风险
记者:尽管如此,现在很多自主品牌仍然走在扩张的道路上。对此,您怎么看?
徐和谊:我认为对于这一现状,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媒体也要呼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
最近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做关于一些产业的报告,其中就包括风险评估,也在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我认为自主品牌的现状也应该引起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自主品牌发展中的产业风险进行评估,要引起高层和整车厂的高度重视。否则自主品牌夭折不敢说,但会磕磕绊绊、伤痕累累、不死不活。
现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发展汽车这条路走起来,可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难,不会那么平坦,那么容易。
坚决“高举高打”
记者:面对自主品牌出现的“拐点”,您是及时作出了调整还是更加坚定了以前的想法?
徐和谊:看到今年自主品牌的现状,更坚定了我的思路。
记者:为什么?
徐和谊:我们要反思自主品牌的路怎么走,早反思,早拿对策,还可以让坏事变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后进入的北汽就要反思自己的后发优势。
我认为后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少走弯路。面对同样严峻的形势,北汽有自己的打法。北汽对外合作了这么多年,我们必须看清行业发展的规律。对产业的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这点很重要。就汽车而言,我虽然是门外汉,但我知道做汽车的难度。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自主创新,其中自主创新包括多种模式,比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根据中国和北汽的现状,我觉得北汽做自主品牌就是要走集成创新的道路,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走。有时候企业内部三五个人,想照葫芦画瓢弄点东西出来,当时我就给否了。那不是我们要走的路。不然走一段时间还得回去。
第二,就是高起点。高举高打,低端的不干。北汽的自主品牌就是要做中高端以上车型。很多人都说:谁不想干高端啊,就你这点儿实力怎么干?确实,北汽的实力现在还比较弱,但是随着我们对萨博技术的消化再吸收,接下来的实力就将体现出来。比如,收购萨博的知识产权其中一块就是标准。所以,虽然起步晚,但我们上来就有标准、流程,不是一盘散沙,不是在黑暗中摸索着走。
当时收购萨博发布会后,有一个“玩”标准的人在公开场合拉着我说:“徐总,可能因为我是做标准的,所以我认为收购萨博的东西里面,最值钱的是标准。”比如,萨博9-3、9-5车型的图纸、资料固然珍贵,很多纯技术人员对这个可能看得更重,但更多的人看重标准。这是几十年的心血,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东西,有的是几代人的心血。这是拿钱、拿时间都换不来的。据我了解,国内有些自主企业,内部的标准五花八门,今天模仿一个德系车的标准,明天参考一下日系车的标准,简直就是在造“万国车”。这样的路能走下去吗?有时候,企业内部的标准还“打架”、不统一。比如,一个车型是参照德系车标准制造的,但是第二辆换成日系的。这时候,还得再去“摸”一套日系的标准。好比一个高级餐厅的厨师,一会做一个粤菜,一会做一个川菜,这样他是做不好的。所以,北汽就是在萨博的基础上消化创新,然后按照这个干。
第三,坚持联合国际、国内最好的公司,通过合作带队伍、培养人才,同时少走弯路。
可能北汽自主品牌研发现在的人员还不够多,但保证都是高素质的。对于不足的地方,可以联合其他好的企业一起做。现在联合了十来家,比如电子、座椅、内饰等方面。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是自主创新,但这些都是配置方面的,都不是核心的东西。而对于北汽的杀手锏——动力总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核心的东西,也是硬实力。北汽必须坚持走这条路。
自主乘用车打造两大体系
记者:在“十二五”期间,北汽自主品牌的四大基地是如何规划的?
徐和谊:我们现在几个基地同时在发展,到“十二五”末,我们估计有四个比较完整、像样的自主品牌基地。一个是顺义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中高端基地,这个基地到“十二五”末就发展得比较完善了。第二个就是湖南的株洲基地。第三个是收购广州的宝龙基地,计划明年开始出车。这个基地在宝龙基础上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和扩建。第四个是重庆的银翔基地,这是“十二五”末四个自主品牌的基地。这四个基地,估计每个出产15万辆。除去四大基地,“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有其他的项目,这些都在干着,不是设想、不是方案。
记者:销量预计呢?
徐和谊:因为北汽的家底比较薄,这几年才刚刚起步,能够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就很不容易了!北汽整体预计保350万辆,争取达到400万辆。至于几大部分大体这么分的,福田150万辆,北京现代130万辆,北京奔驰30万辆,剩下全是自主品牌,差不多在40万~90万之间。但是,我现在预计,更大可能会在60万~70万辆。
记者: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北汽自主品牌投资株洲基地25亿元,宝龙基地50亿元,动力总成100亿元,研究院16.8亿元,顺义41.23亿元,银翔15亿,还不包括新能源的17元亿以及福田、零部件和刚收购的变速箱投资,这些钱加起来是248亿元。四个基地的产能加起来也将近100万辆。这是个不小的投入。北汽怎么去衡量投入产出关系?这个账算得准吗?
徐和谊:账不能这么算。我觉得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可以掰着手指头算出来的,只是有限的投资。其实,更大的投资是产品开发。一个产品平台投入就要几个亿元。
北汽自主品牌有百万辆产能,这100万辆的产能没有十来个产品平台是支撑不了的。如果一个产品按5亿元计算,就要六七十亿元。同时,现在的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3年一小改,5年一大改。这样算的话,年年都需要大投入。不是说投入六七十亿以后就完了。还有一块就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现在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的竞争,深层次还是人的竞争。产品研发人员的学习、培训也是一大部分,而且还存在人员流失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之前的投入也就流失了。
所以,除了能算得出的钱要投,后期还有更多的钱要投入。
记者:说起产品研发,北汽自主品牌将来的产品是如何规划的?
徐和谊:“十二五”期间,北汽将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特别是乘用车。去年是我们乘用车的元年,从今年开始会有一批一批的自主品牌产品陆续下线。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定位也是定到了中端、中级别以上的产品。重点培育的主要是基于萨博平台开发的产品。实际上我们乘用车这块很清晰,就两个体系,一个以萨博血脉为体系,一个是越野车体系,就这两块,主打北汽的看家和拿手的,并且全是中高端以上。
萨博是全系列产品,都在开发,齐头并进。最小叫C50,我们代号叫C,C全是轿车。从C50、C60、C70到C80,这是一系列产品。越野车的规划为B40、B60、B70、B80、B90,最高级别到B90。
记者:现在北汽自主发展已经到规划中的哪个阶段?布局是否完成?
徐和谊: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北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在布局方面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任务,比如刚才说的四大基地,但布局工作还没有结束。因为布局完了,但后期的建设、团队、人员培养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记者:北汽四个基地的建设是什么时候开始构想的?包括2009年时,传出过北汽接触过福汽、长丰,现在在福汽的方位上出现了宝龙,在长丰的方位上有株洲。我们感觉四大基地的布局是很早的事儿?
徐和谊: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和传言中与福汽、长丰的接触时间差不多。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好在全国的棋怎么下了。
记者: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在时间、资金和人才三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徐和谊:人才是最要紧的。其他方面可以花钱,但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人才流动,大浪淘沙,有时候企业走几个人是正常的。在我看来,真正好的人才、骨干对企业、对自己干的事业是有追求、有感情的,不会朝三暮四。
在时间方面,虽然我们进入得比较晚,但是不能着急。前两天我又把一个项目调后了一个季度,因为不成熟的产品不能往外推。还有,现在株洲基地的产品已经在销售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催他们销量。因为对于北汽自主品牌来说,现在重点还是锻炼队伍、磨合团队。明年将是北汽的“亮相”之年,会有很多大事。
另外,在自主品牌开发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干自主而干自主。现在有些人拿自主品牌作秀,有政治意味。那不是企业家干的事儿。
记者:同样是通过收购来发展自主品牌,很多人会把北汽和上汽做对比。您怎么看?
徐和谊:和上汽比,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北汽有好的动力总成,上汽也有北汽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总之,我们很多地方在学上汽老大哥。当然他们有些短处,我们能看出来,必须规避。
记者:尽管北汽的自主品牌轿车还没上市,但是在您看来,希望北汽的产品给消费者一个怎样的印象?
徐和谊:前一段时间,北京西客站卖“黑心鸭”,这是在为北京“添堵”。北京烤鸭,在人们心目中和北京是相联系的。等老百姓买回去看亲戚时,打开一看是黑心鸭,岂不很影响产品、影响首都北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汽车也是一样。所以北汽的自主品牌要大气、时尚但不失稳重。一定要能把首都、北京的实力表现出来,就是不轻浮,产品品质值得信赖。应该是带有浓重的“皇城”味道。这不是容易的事儿。
记者:北汽下面很多公司,就你而言,现在来自哪个方面的压力最大。
徐和谊: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自主品牌。干自主累,真累。什么都要操心,事无巨细。
本报记者 许艳清 朱行之 牛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