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提的上汽模式
吴迎秋
中国人干事总喜欢讲模式,搞自主品牌汽车也是如此。过去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吉利模式、奇瑞模式、比亚迪模式,因为他们起步早、因为他们从低端切入快速成长起来。而对上海汽车整合国际资源、从中高端起步的方式不太认可。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有益的探索。我觉得,当今天自主品牌汽车受挫、市场份额“跌势”明显、大家都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再提上汽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7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创下近年最低,与顶峰时期45.6%相比下探了近1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不同方面有不同读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自主品牌的品牌瓶颈。
其实,品牌问题早就存在,一直有人在分析原因。可一层窗户纸始终没人捅破,那就是自主品牌汽车当年的起点太低了。低端切入,低成本运行,低水平模仿,低价格销售,导致自己背上了低质低价的“恶名”。应该说,对于大多数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当初这么做是无奈之举,一无雄厚的资金,二无真正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凭着对市场超强的敏感和干事业的豪气,几年时间打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而且这几年,自主品牌汽车在当初“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很快发展起来,让自主品牌汽车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质量可靠性等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品牌瓶颈的尴尬却像一个烙印,轻易改变不了。
自主品牌汽车的低成本为自己的未来买了个价格绝对不菲的单。这是对今天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解读,它也是让我提起上汽模式的原因。
上汽搞自主品牌汽车源自与收购英国罗孚。今天的荣威和MG两个品牌系列产品都从那衍生而来,产品的DNA及品牌定位决定了上汽发展自主品牌要从中高端进入。到过上汽乘用车公司,看过那里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的人都会惊叹他们的技术设备、生产环境,绝对是国际一流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国际化的研发队伍,更看到了未来几年将陆续投放市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新产品。让人坚信,上汽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是过硬的,制造过程是过硬的,产品标准是过硬的,产品品质是过硬的。当然,高起点的背后是上汽的“大投入”。据了解,过去5年,上汽已投入230亿。
许多人不认同上汽模式的原因也在于此,认为钱花多了。但我认为要看这个账怎么算了。有专家说,上汽的投入确实要比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多,但一定比国际上通常的做法省得多。如果把一些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称之为“小投入”发展,将跨国公司称之为“大投入”发展,上汽则是“中投入”发展。
中国汽车发展自主品牌到底要选择多大投入发展,到了该算这笔账的时候了:是花少量的钱,从低端切入,但未来可能要付不菲的代价补品牌的投入;还是从开始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花该花的钱,用创新的思维、开放的态度、学习的能力去减少能节省的钱,像上汽那样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搞自主品牌汽车没有资金肯定不行的,没有人才也不行的,没有实力,没有头脑是搞不成自主品牌的。如果有这两者,我们需要的就是坚持!因为时间的考验是自主品牌还迈不过去的槛。
无论哪个模式,谁算通了这笔账,谁就能将自主品牌的事业发展下去!上汽模式的启示,告诉了我们另一种算账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在过去是被我们忽略了的。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