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键词:昔呼吁买车 今出招治堵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总能见到许多熟悉的汽车人面孔:曾庆洪、李书福、王凤英等,他们提出各类提案,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出谋献策。而从近年的提案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归纳出中国汽车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 关键词:治堵
行业背景: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超过1800万辆,但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大中城市纷纷出现堵车现象,治理拥堵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北京出台摇号限购政策后,2011年1月京城新车交易量仅为1.79万辆,同比下降72%。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汽车企业和汽车人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难题。
提案关注重点:治堵、人力成本、自主品牌发展
都关心治堵 但新招较少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2011年提了两份议案,一份关于“治堵”,一份呼吁“涨薪”。他解释:“治堵的根本是为了推动汽车消费,为车企转型提供引擎;涨薪的出发点是,要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这是提升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李书福说,要调动和鼓励地方政府解决汽车拥堵的问题,如果基础设施完善了, 路不堵,随处可停车,想买车随时可以买,想用车随时可以用,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表示,城市为什么会堵,就是公共交通没有跟上,所以大家都买车出行。还有在交通的规范管理,包括红绿灯设计管理都有潜力,还没有认真地探索。他举了个例子,美国是“鼓励购车、限制消费”,买车很容易,上牌也很简单,但是上路的话,费用就很贵,好处是把车子从城里撵到城外,平时可以开车的就不开车了,而要去城外不得不开的时候再开车。所以,美国高速公路车的密度很大,城市里面密度不大,而我们则恰恰相反。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对限车有不同看法,交通拥堵确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限车也只是病急乱投医的一种尝试。
关注汽车人才待遇
近年,车企扩充产能,在建的新工厂越来越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而汽车业人力成本上涨也是老总们头痛的一个问题,李书福表示,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去做一线劳动者,第一,太辛苦;第二,收入太低;第三,政治地位不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技能,不愿意接受技工技师的培训,不愿意干活,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产品的质量很难保障,技术很难进步,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整个中国的国际形象得不到提升。
“合资自主”促产品提升
近来,“合资自主”的产品和提法在汽车业内成为一个热门。但两会汽车界的代表们似乎对“合资自主”一说持否定态度的多。左延安就称,合资自主是个伪命题。从技术来源看,它还是外资的,合资企业多少年来的技术都是外资的,合资自主只是换一张皮而已,本质没变。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合资自主”短期内对现在的产品有直接压力;长远看,会促进自主品牌快速提升。这种更直接的竞争就会带动自主品牌对产品品质、品牌口碑的更加重视,会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同。只有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真正与合资相接近的时候,才会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