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喆 发自成都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陈斌提出五点抑制产能过剩
第一,各地政府,切忌盲目给企业下指标、定任务,主导企业发展规划。
第二,要坚决避免政府的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用于企业扩大产能。
第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汽车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行业产销、投资及产能、淘汰落后、企业重组等信息及相关政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第四,在对企业扩能和异地建立分厂备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企业品牌、开发创新、生产新能源汽车以及兼并重组等条件。
第五,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车为名上传统汽车项目。
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市场成为国内外汽车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必争之地。然而,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中,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有可能阻碍汽车业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汽车企业联手地方政府持续进行产能扩张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主办的“2010全球汽车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陈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详解了发改委示警汽车业产能过剩的初衷。在他看来,发改委尽管没有具体的限制汽车企业产能扩张的政策出台,但发布了明确的示警信号,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兼并重组政策增强产业的投资和决策集中度,严防真正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要严打汽车企业通过异地建分厂赚取土地差价的“圈地运动”,以保证国内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兼并政策初衷:加强产业集中度
长安重组哈飞、昌河,广汽联手长丰,北汽收购ST宝龙,在《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指引下,近两年国内汽车业界兼并重组动作频频。陈建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中国汽车业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决策不集中,而其本质是投资不集中,鼓励兼并重组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发改委目前出台的有关汽车兼并重组的政策是基于传统汽车基础规律的认识,传统的汽车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研发的投入和技术的升级”,陈建国说,“发改委的政策初衷也是希望大家集中起来,通过资本集中推动决策集中,提高效率和企业规模,才能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建国还表示,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特色是中资企业集团带着几个合资企业发展,每一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并不是由中资集团一家作决策,因此兼并重组政策只能从外围实现资本和规模的集中,中国的汽车工业特点决定了现状距离真正的资本和决策集中依然相差很远。
“现行政策针对兼并重组是‘建一个灭一个’的概念,即新建独立法人企业或者新建分公司工厂必须要跟兼并重组相结合,也就是要‘灭掉’一个整车生产企业,这是非常严厉的措施”,陈建国说,“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欢迎企业去当地设厂并提供便利条件,其中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帮助汽车厂‘灭掉’一个制造厂。”
陈建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的政策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将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因为新能源汽车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能源发动机驱动模式,恰恰改掉了原有最需要资金投入的核心技术,“将来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同样符合传统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律,依然很难说,这不是政府可以规定出来的”。
预警用意:应充分利用原有产能
伴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发改委判断,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出现。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一次论坛上明确表示,要警示产能过剩,汽车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保持清醒。此番表述也被坊间解读为发改委将出台政策严控产能过剩。
陈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应称,陈斌司长的讲话仅是发布了一个产能过剩的预警信号,并没有具体政策出台。陈建国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售900余万辆,下半年肯定要低于这个数字,汽车业目前的产能的确是富裕的。“根据国际惯例,汽车整车厂应该实现80%的产能利用率之后才能允许建分厂,也就是说在产能利用率不到80%的时候不要建分厂”,陈建国说,“这是发改委提醒业界注意产能过剩的本意。”
陈建国介绍说,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于汽车企业建立分厂没有限制,初衷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也相信汽车企业投资建厂会认真经营,尊重价值规律。“但现实操作中就出现了问题”,陈建国说,“许多企业利用地方政府急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心理,通过地方政府政策的优惠到处圈地设厂,而地方政府也可以解决当地的税收就业和提高GDP,政策调整后还是有很多企业钻了空子,圈地1000亩却只建5万辆产能的工厂,同时对于是否亏损不是特别上心,因为仅靠地价上升就可以盈利,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陈建国表示,“理论上汽车企业地方分厂至少应该有30万产能,最好是50万辆,才能真正实现对当地物流、零部件企业配套、就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