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沃尔沃希望成为吉利“自己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 10:46   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

  沃尔沃希望成为吉利“自己人”

  “你是吉利派过来的人吗?有人说,你是李书福的女儿。你是吗?”这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显示了沃尔沃工人的不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孙晓玲发自根特(比利时)“GEELY”“Li Shufu”,自打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这两个词就在沃尔沃欧洲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中间流行开来。

  日前,当记者探访沃尔沃工厂时,发现工人们对“吉利”和“李书福”的名字很熟悉。他们都会发“GEELY”和“Li Shufu”的音。还不断问记者“我们的发音对不对”。

  但是,由于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吉利和李书福本人,对他们来说,“GEELY”、“Li Shufu”以及中国企业,更多的是猜测和想象。

  工人对中国面孔还很陌生

  沃尔沃的全球制造工厂主要有两个:一个位于瑞典的哥德堡,那里有沃尔沃的总部,有其决策机构和研发中心,生产部分车型;另一个位于比利时北部城市根特,这里大约有工人4000,生产沃尔沃的大部分车型。

  根特的沃尔沃工厂一切井然有序:车间一如既往地繁忙着,一条条流水线上一辆辆汽车正在下线,工人们一丝不苟。

  不过,当记者与工人们攀谈时,车间的气氛一下子有些异常。工厂相关负责人说,这是自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面孔第一次出现在车间,因此,工人们会有些敏感。

  工人们一边安装汽车,一边不时地朝《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望,然后彼此窃窃私语。后来,有工人忍不住跑过来问:“你是吉利派过来的人吗?有人说你是李书福的女儿,是吗?”

  “我只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当记者向他们解释时,他们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很迫切地问关于吉利的问题。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比利时的工厂会关门吗?会搬到亚洲或者中国吗?这里潜藏着的敏感话题是:他们会丢掉饭碗吗?会失业吗?

  这两年的经济危机,让很多欧洲人失业。所以当沃尔沃被收购的消息传来,工人最忧虑的就是这个。史帝文·罗瓦尔特是车间组长。他告诉记者,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工厂别搬,李书福和吉利能把他们“当自己人看待”。然后就是他们的工资别降低,待遇别变。

  工会对李书福很放心

  与一般工人不同的是,工会组织因为他们与李书福有过面对面的交谈,因此有着更多了解。在采访中,他们普遍对李书福给予较高评价。

  在欧洲,工会组织相对独立,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护着工人利益。在以往的并购事件中,工会组织的支持是并购成功的很重要因素之一。

  在比利时根特沃尔沃厂,共有三大工会为工人“撑腰”——社会主义工会、基督教工会以及自由工会。这其中,社会主义工会与基督教工会力量最为强大。

  胡安·鲍文斯是社会主义工会组织FGTB的负责人。他对记者说,一年以前,他跟李书福有过一次会面。当时,是李书福主动要求和各个工会碰面的。他感到很高兴,也很惊讶。一个中国老板,能够懂得欧洲企业规则,这让他们放心很多。

  季诺·豪特齐特是基督教工会组织CSC负责人。他说,截至目前,和吉利所打交道的过程让他满意。工会已经和李书福签过文书,上面注明,作为工会组织,可以和以前一样工作,继续和公司在一起。他说,李书福对工会的工作方法表示了肯定。因此他不担心收购会改变什么。

  CEO看好中国市场

  一般人的印象中,首席执行官(CEO)一般都是西装领带,文质彬彬。而比利时制造厂的CEO德里克·杰西曼却恰恰相反。他皮肤粗糙,身材壮实,头发杂乱。更像是一位农庄里的农夫。当他穿着一身工作服,戴着操作间手套,穿着车间用的水鞋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记者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有着4000名工人的工厂的CEO。

  与工人的担忧、工会的表扬不同,德里克·杰西曼表达的更多的是期望——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对吉利和李书福的信任。

  德里克·杰西曼是从车间赶回办公室。他对记者说:“我几乎每天都会在车间里检查巡视,以保证沃尔沃汽车的质量。”随后,对吉利、对李书福、对中国市场侃侃而谈,言谈间充满了信心。

  “中国是个让人激动的地方,有着令人振奋的市场。我不相信工厂会搬走。”德里克·杰西曼说,李书福是生意人,不会买入一个好企业,然后不好好利用它。这不符合商业做法。

  而对于未来前景,对于吉利能否带领沃尔沃走出困境,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人拥有水晶球。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适当成本,生产高质量的汽车,给消费者造最安全的汽车。这关系到我们的市场和未来,让我们做到最好。”

  外媒持续关注吉利“婚姻质量”

  尘埃落定,西方媒体对吉利能否经营好沃尔沃心存疑虑,但对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却赞誉有加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徐陈矽发自北京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8月2日在英国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这宗并购案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吉利控股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并开出了2亿美元票据。从这一天起,沃尔沃这家拥有80年历史的瑞典豪华车品牌正式来到只有短短13年造车史的中国吉利集团旗下,改姓“中国吉利”。

  尘埃落定,西方媒体对吉利能否经营好沃尔沃心存疑虑,但对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却赞誉有加。

  担心吉利“吃不消”

  路透社对吉利能否“吃得消”持些许怀疑态度,认为吉利毕竟是一个小公司,吸收进来一家比自身大四倍之多的大公司,难免出现“吃不消”的情况。不过路透社也指出,吉利既有高盛的巨额投资,又有中国国内的投资和贷款,似乎已经准备好了“大肚量”。

  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世界报》认为吉利和沃尔沃的质量声誉“不匹配”:吉利由于质量管理问题,一直未能进入美国市场,而沃尔沃历史悠久,早已积累下“质量上乘”的名气——这俩的结合会出现什么结果,让人犹疑。

  更直白地表达质疑的是美国《洛杉矶时报》,不过它担心的是吉利和沃尔沃联姻之后的婚姻质量及前景。其所列理由如下:第一,吉利汽车境外销售经验不足,主要出口市场限于委内瑞拉、伊朗和阿尔及利亚;第二,中国人自己都视国产货为“便宜货”,吉利可能更多的打着“靠沃尔沃提升自身地位”的如意算盘,而不是一心想要帮助沃尔沃重振雄风;第三,沃尔沃形象保守,在中国的高档车市场中,恐怕难以与形象炫酷的宝马、奔驰和奥迪相媲美。

  西方一百年前故事的翻版

  “分析家如对收购案持乐观态度,很大程度是因为看到了李书福展示出的坚韧性格。”美国《洛杉矶时报》说的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收购,国外媒体看法不一,但是对于李书福本人却一致褒奖。

  英国《金融时报》称赞李书福敢想敢做,性格友好、亲切、感性,是中国特色汽车制造新时代的合适代表人物。

  该报援引克莱斯勒前中国区总裁比尔·鲁索的话评论李书福:“当世界其它地方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他却说‘为什么不’。”鲁索还将李书福与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相比:“他就是西方一百年前的故事在当今中国的翻版。”

  伦敦黑色出租车生产商英国锰铜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拉塞尔则说:“他是个性情中人——很有魅力,很会搞关系。”吉利8月中旬宣布,放弃认购锰铜控股的2千万股新普通股,维持其原持有的锰铜股份的19.97%。锰铜曾在今年5月向吉利发出邀请,认购新股,将吉利持有的锰铜股份增加至51.7%。

  无论吉利和沃尔沃今后发展如何,至少目前李书福已经给世界留下了好印象。就像英国《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一样:虽然有些瑞典人对沃尔沃的前景感到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书福是一位言之有信、坦率正直、做生意从大局统筹考虑的商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