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某汽车展销会上打出了“萝卜2元/斤,西红柿4.5元/斤,宝马130元/斤,甲壳虫82元/斤,QQ18元/斤”的广告,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一极富幽默感的创意,让人回想起6年前风起云涌的汽车价格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04年车市唱衰开始,价格战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终极手段。6年后回想起来,会发现当时车企卖车牟利的迫切。在今天的车市,价格战已是被厂家和消费者鄙视的名词,虽然这种做法仍时有闪现,但已不是车企占领市场的撒手锏。如今每次新车上市,首发几款车,保留几款车,留几个悬念,在车企老总心里都有一本账,不怕竞争对手玩猫儿腻。车企竞争玩到今天这个阶段,档次上去了,随着汽车价格贴近消费者的口袋,持币待购也成为几乎快被忘却的名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厂家也意识到盲目的价格战只能导致两败俱伤,所以各厂家降价开始有自己的规划,根据竞争对手的做法,跟进降价的少了;以消费者为目标导向,制定营销策略的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价格战,中国车市也出现了一些流行词:经济型轿车、新三样、国民车等,这是汽车厂家的营销杰作;高开低走、降价减配、饥饿疗法等,则是汽车厂家玩转消费者的几大成功策略。迄今为止,众车企对汽车生产的真实成本和销售利润依旧讳莫如深,面对善于审时度势、精于销售之道的汽车厂家,消费者仍然看不清真相。
“有不少专家提出搞汽车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30万辆,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不少企业只要达到两万辆的生产规模就能盈利。”5年前,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抛出了“汽车论斤卖”的预言,“今年是每公斤100元,5年后就是每公斤40元。”他的前一个观点,在汽车产业优胜劣汰的今天已经难以实现,但后一句预言,还是如愿成真了。(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