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对电动车的狂热想象,将对新技术投资向来退避三舍的奥马哈先知和对技术极为痴迷的王传福,卷入同一场高风险的棋局中
对王传福而言,被胡润盯上似乎并非什么值得庆幸的事,后者因其所炮制的“中国富豪”屡屡出事(1999年至2008年间其榜单中至少诞生了48名所谓“问题富豪”)而被戏称为“杀猪榜”。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想让胡润忽略这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显然并非易事。
事实上,自2008年9月27日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宣布斥资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10%股权以来,“股神效应”就一直笼罩着王传福。如果对巴菲特之于中国企业的神奇“点金术”——最近一次是他在股东大会上宣称自己只穿中国大杨集团生产的“创世西装”而让此前籍籍无名的李桂莲财富及声名暴增——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丝毫不会怀疑:这远比王多年来乐于炫耀的“专注”、“技术”更具说服力,更让外界一直质疑比亚迪的“山寨”、“抄袭”不攻自破。
于是,10月13日,43岁的王传福毫无意外地以350亿元身家(较去年增加290亿)登顶胡润的中国百富榜,成为“中国首富”。而对于巴菲特,这同样是在中国再度验证其眼光的时刻。一年前其认购比亚迪股份(01211.HK)时,价格不过每股8港币;2009年10月15日,比亚迪股份的股价已超过76港币,这意味着巴菲特已浮盈近10倍。
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不过是表象。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胡润,都非常看好比亚迪高调进入的电动汽车领域。“我投资比亚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能把我前进的梦想重复充电2000次。”巴菲特曾如此评价比亚迪。胡润的说法则更直接,“王传福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张茵家族的废纸循环再利用,都显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就。”
事件的主角王传福曾对本刊表示,“比亚迪进入的领域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我们从电池做起,到手机零部件到汽车。我们深知这种竞争的残酷性。”而对进入电动车领域,其理由在于,在电池领域上位之后,他想做一些关乎民族产业的大事。
不过,制造物美价廉的电动汽车,前路可谓荆棘密布,这更像是一个人的战斗。其中不乏技术上的难题:在现有的材料体系下,研发出可为重达1至2吨的汽车提供稳定动力的汽车电池,意味着由数百块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必须完美无瑕;有接受度问题:即使油价高企,平心而论,高昂的电动车购置成本亦难以抵消其节油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还有众多同行的攻击猜忌:在他们眼中,比亚迪那些过于招摇的公关策略似乎是为了掩饰某种苍白无力感,而众多有关其最具代表性的双模电动车F3DM之猜测与质疑,也已让这家公司不堪重负。
毫不奇怪,F3DM自2008年12月15日上市以来,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仅向政府及企业团体销售了100辆左右;而今年前7个月,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车丰田普锐斯在美国销量已逼近7.5万辆。F3DM原定9月向普通消费者销售的计划,如今也已推至10月,这与其之前轰轰烈烈的造势相比,显得过于“雷声大雨点小”。尽管F3DM及纯电动车E6在今年1月亮相北美国际汽车展的主展厅,并吸引了巴菲特的到场助阵,但王传福随后即更改了其出口美国的计划:出口时间由2010年改为2011年,车型则由F3DM调整为F6DM。
对于比亚迪这样急于在电动车领域博得一席之地的“抢跑者”而言,计划的变更,亦显示了其所遇到的巨大难题。比亚迪公司新闻发言人、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均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中国之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积累,所以,即使在一些最基础的配件方面,比亚迪也需要亲历亲为。比如,他们必须在深圳为自己生产的电动车建设充电桩。此外,F3DM的价格也令人瞠目,尽管其14.98万元的价格仅相当于丰田普锐斯的一半,但却又高出同类传统燃油汽车约一倍。“F3DM的理想售价大约为10万元。”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用动力研究所所长裴普成对《环球企业家》说。即使购买F3DM能享受新能源汽车整车的5万元政府补贴,消费者仍需支付比传统汽车高出2万至3万元的价格,凭什么?王传福也曾提出,只有政府出台电动车优惠政策,公司产量能够提高,电动车的价格才能下降;而量产规模,则为“5万辆”。
值得庆幸的倒是,与六年前一头撞入电动车领域时相比,如今王传福至少可以每天驾驶着一辆F3DM汽车上下班。心情好的时候,还可以在占地16万平方米的汽车试验场上测试这款车的各种性能。这个试验场对汽车性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水坑,斜坡,坑坑洼洼的路面,在一条长达3.8公里的高环跑道上高速行驶,对司机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对乘坐者来说也是一种惊险的体验。高高的护墙将它与外界隔离,场里随处可见快速迂回行驶的汽车。这个跑道展示了一种雄心——在国内只有销量第一的大众有类似测试跑道与之匹敌。
就在距离试车场不远的工厂里,数以万计的工人们夜以继日地生产着汽车。他们身负着王传福寄予了莫大希望的一场盛大试验,正如过去以30%的成本优势在电池方面击败了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以及依靠所谓“人海战术”在研发、设计、模具和生产各个环节,把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做法在传统汽车领域崛起一样,王试图将这种模式复制到电动车领域。但是,至少目前,这种复制遇到了非常大的障碍——比亚迪面临更多的是如何从零做起培育一个产业的难题,更遑论复杂而又精确的专利及技术。在9月5日的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王甚至吁称,缺乏对消费者的鼓励和补贴阻碍了比亚迪生产出适合私人购买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
对痴迷于新技术的王传福来说,六年前的一次经历令其没齿难忘。那天,王站在其花费重金研制出来的电动汽车前时,负责演示的技师却脸色骤变——车只挪动了一点点,而他却一筹莫展。
“那真是一个尴尬的时刻。”当时在场的王建均回忆说。
全世界对电动车的狂热想象,将对新技术投资向来退避三舍的奥马哈先知和对技术极为痴迷的王传福,卷入同一场高风险的棋局中
优势丧失
王传福不想重复类似的尴尬,至少不能轻易言败。过去6年中,比亚迪至少已在电动车项目上投入了超过10亿元,此外,以电动车生产为主的深圳新基地总投入则将超过40亿。
而78岁的“奥马哈先知”巴菲特能够置其“第三条投资准则”(对高技术产业退避三舍)而不顾,听从其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建议,对之前未有耳闻的比亚迪下注,也令王大感欣慰。
此前,王传福理想的策略是,利用电动轿车的低门槛进入市场。在他看来,电动轿车只采用基本的马达和变速箱,零部件相对较少。从制造的角度看,省去了汽油机系统,跨越了机械传动的难题,让无级变速、四轮驱动这些中国汽车业至今仍无法掌握的复杂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只有一点——必须把电池做得更好。
这似乎不难。王认为自己有两大优势:第一,比亚迪是“电池大王”,还是唯一一家横跨电池、汽车两大领域的制造商;第二,他们有低成本制造的经验。由此,这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堂·吉诃德”偏执地认为,借助于这种电池的产业衍生优势,他能够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以往的经历无疑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六年前,他孤注一掷地进入汽车业,六年后,汽车已成为比亚迪最大的利润贡献者。为此,在过去的一年,王传福甚至采购了超过200吨磷酸铁锂的基础原料以制造磷酸铁锂电池,他甚至是至今为止这一领域全球最大的买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