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比亚迪汽车:时代颠覆者 (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9日 09:58  南方都市报

  凭借着多年技术积累、人海战术和垂直整合制造方式,比亚迪在电池行业取得了非凡成就。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1211,H K ),此后基于手机零部件业务的比亚迪电子(国际)2007年亦成功登陆香港股市。

  但王传福并不满足。王传福在思考,在电池业做到世界前列之后,比亚迪如何进一步发展?王传福最先想到的还是发挥电池技术上的既有优势。“2002年8月比亚迪希望能给整车厂提供电动车用电池,但接触了一些厂家后,他们都不相信。”王建钧透露。

  但王传福却认为,电动车是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不失去这一机会,王传福有了自己做整车制造的想法。此后,王传福接触到了当时经营陷入困境的西安秦川汽车公司,双方很快就达成了整体收购的协议。

  但王传福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决定,很快在公司内部遭到了强烈反对。那一年,国际汽车巨头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那一年,国内各行业的财富新势力都对利润丰厚又高速增长的企业产业虎视眈眈,希望分得一杯羹;卖酒的、造空调的、做手机的、制造摩托车的一股脑杀将进来。

  王传福当时在比亚迪内部征求意见时,公司高层提出了多种反对理由———在电池行业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行业跨度太大,而汽车门槛更高、投入大、风险更大;还将面临通用、丰田这些“巨无霸”式跨国企业。但王传福最终拍板进行收购。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入主汽车业。

  然而,更激烈的反对和抵制还在后头。投资者普遍对比亚迪造车前景悲观,原来一向看好比亚迪的基金立即翻脸:1月24日开市迎来机构“洗仓”,股价从18港元急跌至14.45港元,两天内公司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且后续跌幅加剧。

  基金“洗仓”事件让比亚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股价的急剧下跌对公司根基所在的电池业务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危情之下,王传福连夜与国内外基金机构沟通: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二,上升空间已经不大,需要找一个新的行业进入;汽车业正处于井喷之中,而且是一个门槛高、技术含量高、玩家少、竞争低的行业,成功的概率要高于电池行业;最重要的是,比亚迪有电池技术,未来要发展电动车,这正是未来汽车业的发展方向。

  但比亚迪的“不务正业”并没有得到投资者认同。王传福说,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他认为,没必要对造车产生“技术恐惧”。他对许多投资人坚定地说:“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以“袋鼠模式”繁衍汽车

  “比亚迪靠30%的成本优势击垮了世界电子厂商,我们认为这种成功是偶然的;但在汽车上我们有400%的优势,你能说这种成功是偶然的吗?是必然的!”

  不可否认,从电池领域向汽车领域扩张,是一种从低门槛行业向高门槛行业的逆向扩张,存在很大局限和风险。但王传福认为,汽车与手机一样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组装行业,同样可以进行垂直整合。只要把电池制造的经验移植到汽车业,同样可以成功。

  比亚迪将这种发展模式总结为“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汽车业务即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袋鼠”。

  王传福首先从他认为最重要的模具入手。此前他参观过日本的汽车模具厂,一大批日本工人趴着打磨模具的场景让他深感震撼。他迅速从中发现了商机:汽车模具中95%的工作要由人来完成,一辆汽车由上万种零部件构成,全部做下来需要大量模具;如果换成中国人来做的话,成本上有多大竞争力啊!王传福说,他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吨模具,在日本要8万元,在中国仅需要2万元。这是400%的优势!

  不过,进军汽车业绝非一帆风顺。除了模具,汽车的设计、动力、底盘及销售网络、服务体系对于新手比亚迪都是挑战。2004年4月,比亚迪花费重金推出了第一款车,但这款不伦不类的小车几乎让在场的上百家经销商哭了。就这样,比亚迪设计的第一款车“胎死腹中”。“这是比亚迪信心十足进入汽车业以来受到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透露。

  与制造电池一样,汽车领域的绝大部分设备也是比亚迪自己设计制造的,只有特别专业的东西才在外购买。以涂装线为例,秦川汽车买德国杜尔公司的设备,花了上亿元人民币,王传福带领比亚迪人自己造,只花了三五千万。

  比亚迪还同时整合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将供应链上的一个个环节进行分解,纳入到比亚迪自己的制造体系当中,发动机、底盘、模具、整车电子、内饰甚至车漆都自己造。比亚迪内部人士曾总结:“除了玻璃和轮胎之外,汽车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造的。”

  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非常显著。夏治冰说:“如果有人和我打价格战,我敢和它打三年都没问题。”比亚迪推出的第一款汽车F3几乎就是丰田花冠的翻版,但是价格只有后者的一半。据说,丰田曾买了一台F3全部拆开,试图看看比亚迪怎么做到这么低的成本,最后发现还是徒劳———丰田的供应商根本无法提供这么低价的配件!

  在产品设计上,比亚迪是以一个模仿者的面目出现的。F3与丰田花冠、F3R与别克凯越H RV,一直到S8和奔驰CLK、M6和丰田普瑞维亚———比亚迪技术每款产品都是对既有热销车型的模仿。王传福更愿意把这种模仿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亚迪使用的是国外品牌的非专利技术,尽管是有模仿,但不会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从2005年F3上市,比亚迪在汽车业延续了电池业年均增长100%的速度。今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将达到40万辆,有望冲击自主品牌销量第一。而曾经在那拨“外行造车”进入汽车业的奥克斯、波导、夏新、春兰和美的,几乎无一例外地黯然退出。

  电动车梦想:2025年做世界第一

  “我们坚信能把比亚迪先进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模式向汽车业移植,使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发生大变动。”

  进入汽车业短短6年就大获成功,但王传福始终没有忘记他造车的终极目标———发展电动车。

  2006年,第一款搭载铁动力电池的F 3e纯电动汽车研制成功。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上市。这部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像手机一样,在家用插座上充电,续航里程达100公里。当年底,王传福又成立了e6纯电动车项目组,并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这是一款直接以商品化为目标的纯电动车,充电一次可行驶400公里,有200千瓦的动力,百公里能耗15度电———这是比亚迪的核武器,要颠覆传统汽车产业格局的终极武器。据悉,这款备受巴非特和比尔·盖茨肯定的电动车今年底有望上市。

  “我们坚信能把比亚迪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模式向汽车业移植,使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发生大变动。”———在汽车业,王传福同样要做颠覆者!2007年8月,在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王传福高调宣布了在汽车业的目标———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

  实际上,电动车只是王传福三大新能源梦想中的一个,储能电站和太阳能技术是另外两大追求。在比亚迪深圳总部,有一个由两栋别墅组成的“未来村”。在这里,有一座由110块铁电池组成的1兆瓦储能电站。它既可将夜间的“谷电”存起来白天用;也能将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和院子里的风车发出的分布不均或断断续续的电能储存下来,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更趋稳定。目前,比亚迪已投资25亿元建设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深度整合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对话王传福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股权,消息宣布后,比亚迪的股价连跌3天,由18港元跌至12港元。投资者的悲观、基金的“洗仓”没有让王传福动摇。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您当时是怎样面对外界种种质疑的?

  王传福:在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的时候,我就曾对外界说过:我下辈子就干汽车了。这种信心源于之前的充分准备,包括在战略上的准备。我们也面临着外界的不少质疑,但我坚信比亚迪既然在电池领域能取得成功,那么在汽车制造领域,我们也一样能取得成功。

  如今,我们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的成绩是面对外界质疑的最好回应。

  南都:有人将比亚迪的道路总结为“模仿发展模式”,您怎么看

  王传福:关于比亚迪是模仿发展模式,我觉得不够全面。比亚迪能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注重创新、重视研发。

  比亚迪是以技术为根本的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是比亚迪在各个领域能实现超越的根本原因。外形的设计借鉴并不能统一归为模仿,我们只是对一些当今流行元素的应用,并不是代表全部。在核心零部件技术上,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自主研发。

  链接

  “股神”入股比亚迪10%

  ———“我们绝对会让巴菲特的投资升值很多”

  2008年9月底,巴菲特宣布入股比亚迪10%的消息,让比亚迪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股神”巴菲特尽管只投入了18亿港元,但他的入股意味着对比亚迪的长期看好。巴非特看重的正是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能力。

  “我们绝对会让它(巴菲特的投资)升值很多,我们的价值绝对不止今天两三百亿的市值,我们拥有的技术价值是一千个亿、一万个亿都不止。”王传福说,比亚迪注重技术,拥有能颠覆现有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比亚迪的袋鼠模式

  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

  自我奔跑:

  在IT产业,把产品线拓展到手机零部件产品群,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汽车产业,奉行“垂直整合”和“成本控制”战略,整车除了玻璃和轮胎,其他部件全部自己研发生产,有效减少供应商中间环节。

  育袋:

  从电池领域向汽车领域扩张看似天马行空,实际上是形散神不散,整个产业链各项业务之间可以发生聚合效应。

  长腿:

  技术能力突出使比亚迪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路宁宁)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