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述历史:外柔内刚王荣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2日 10:44  汽车商业评论
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
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王荣钧

  这位心直口快的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首次开口向《汽车商业评论》讲述他鲜为人知的汽车情结以及在抓桑塔纳国产化时的艰难岁月

  口述  王荣钧   整理  ABR记者 葛帮宁

  编者按:时针指向傍晚7点。从中午1点开始,近6个小时过去了。坐在我面前的王荣钧,平和,理性,淡定。他始终面带笑容,始终保持一种坐姿,始终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语调向我讲述他的过往岁月。那些或平淡或辉煌或峥嵘的记忆,都已经逝如烟云,曾经再大的风雨,在他眼里亦不再留丝毫印迹。

  这是2009年4月7日,上海乍暖还寒,在位于威海路489号的上汽大厦9层上汽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家首次开口向《汽车商业评论》讲述他鲜为人知的经历,以及担任上海大众第二任总经理后在抓桑塔纳国产化中的艰难岁月。

  2年前,同一个地方,同一间办公室,在上海大众合资谈判中立下卓越功劳的蒋涛、仇克、翁建新三人向我讲述了他们如何斗智斗勇,历经6年共30多次的谈判,最终让上海大众合资项目落地的历史(详见《汽车商业评论》2007年7月刊口述历史《桑塔纳谈判内幕》)。

  合资项目启动后,如何做却又是个大难题。王荣钧之前,上海大众的权杖交到了张昌谋手中,这位美国MBA只干了一年多便请辞,其中缘由百味掺杂。危难之际,王荣钧受命。

  《人民日报》记者林钢曾经在“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纪事”中这样写道:大约没有一个引进项目的国产化,像桑塔纳轿车那样,曾经受到过全国上下的瞩目。众说纷纭,舆论也一度有明显的倾斜:责之者众,褒之者少。批评集中在一点:国产化进程缓慢。

  这正是王荣钧上任后面对的现实。在中国首家轿车合资企业这个复杂环境中,他光明坦荡,处变不惊,以冷静的态度较好地解决了跟德国人的磨合问题、桑塔纳的国产化瓶颈问题,并用不得已的方法使上海大众上规模,带着它度过了一段打基础的关键期。

  总结起来,王荣钧说,上海大众的成功,除了国产化、上规模、良好的合作等原因外,还有两条也很重要。一是选对了合作伙伴——德国大众,他们有长远的眼光,愿意把最新技术拿过来;二是选了一个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车型——桑塔纳,既不太贵,又不太小,适用于当时的主要用途——公务车和出租车,也可用作私家车。

  访谈中,王荣钧不愿意过多评价贯穿其中的是是非非。他从心里感谢上面的支持,因为“没有上面支持,国产化上不去,后面这些问题更没法解决”。同时,他也感谢蒋涛、仇克、翁建新他们在谈判中所做的贡献。他说:“开头的那些东西都是他们谈的,都是他们设计好了,我来干后来的实施这一段。”他还说:“如果一汽、二汽先上了轿车合资项目,上海汽车工业的命运就很悬了,历史有可能会被改写。”

  这天傍晚,当我和他走出上汽这幢雄壮的大厦时,整幢办公楼静悄悄的。他拎着公文包,神情就像一个外出考察归来的学者。他坚持送我到最近的地铁站,看着我汇入人流,才转身离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编辑:赵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