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个月来,多个城市发生的数起恶性交通事故受到了媒体的强烈关注。在南京,一名司机酒后驾车连撞9人,造成5死4伤;在上海,一起惨烈车祸致4位韩籍女乘客死亡,肇事者已被批捕;在杭州,“5·7飙车案”罪犯胡斌刚刚入狱服刑,又一个名叫魏志刚的青年,酒后驾驶一辆保时捷越野车,8月4日晚撞死一位16岁的打工妹。
生命无价。在吸引了众多看客的热闹新闻背后,对于死者而言,是生命的无可挽回,对于死者家属来说,更是让其悲痛欲绝的惨剧。
不少地方恶性交通事故频发,不断在向我们敲响着警钟。很多悲剧的背后,并不仅仅是肇事者一时的疏忽,更有人祸的因素在其中。超出限速行使、酒后驾驶甚至醉酒驾驶、群体性飙车等等,常常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在一再发生的车祸后面,是一些人对于规则的漠然,甚至对于生命的漠视。
目前,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5万人至今,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6%,这一数字的强烈对比,不能不令人深思。
诸多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遭受了很多的谴责。在网络空间里,一些网友更是言辞激烈。网友们的偏激言论,自然是因为心中蕴含着悲伤的情绪,抑或是被肇事者轻慢的行为所激怒,也不排除因肇事车辆的豪华而导致的抵触心理,但无论如何,应该注意到的是,在车祸阴影背后,关乎交通违法的惩治力度与交通治理能力。
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而言,频发的交通事故新闻无疑具有负面的价值。而舆论之所以将这些负面消息与城市形象直接相联系,也是因为很多人从中感受到了落差,感受到了不满。同样性质的车祸,出事地点若换成普通的小镇,尽管同样是悲剧,但在社会反应上,不可能产生在大都会闹市街头这般的影响力。
或许有人会说,车祸终究是偶然的,将偶然的车祸与一个城市的交通治理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有些牵强?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交通秩序的状况反映着社会治理的水平——既是对法治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公民法律意识与素养的衡量。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固然有机动车辆不断增多,人与车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的客观因素,但更有社会治理欠缺的内在社会性因素。不少城市将GDP增长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城市常年处于“工地化”状态,“马路拉链”司空见惯,而对于软环境的营造却思之不深,落实不力。在这种躁动状态下,事故频发并不偶然。
在现代化的大都会里,每一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各类交通事故,并不奇怪,但一旦牵涉到人命,事故的性质就会立刻严重起来。如果肇事者驾驶的恰恰又是豪华轿车,或者酒后驾驶,或者随意飙车,这种交通事故便会被赋予更多社会性的意义,而不再单纯是一起事故。
其中,肇事者一旦与豪华轿车相联系,很有可能触动当下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情绪,普通民众对于一些先富人群的不满通过车祸这个媒介而被引爆。一些媒体在做相关报道时,刻意突出肇事车辆的“宝马”、“保时捷”等品牌,同样是出于相似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样的社会情绪不能被刻意忽视,而应当给予重视。
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点平安,少一些悲剧。从诸多恶性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化交通秩序管理的重要性——推进交通法规的制度建设与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须齐头并进。但与此同时,通过车祸阴影暴露出来的社会情绪,同样不可小视。而这些问题,依赖于整体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进步,依赖城市更多地“人化”,而不是单纯“物质化”,方可逐渐得到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