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车企的求全责备,未免显得有些越俎代庖。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品牌管理也成为企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品牌价值越高的企业,对公共关系及品牌传播的要求也就越高。在中国市场上,合资汽车品牌在这方面显然经验更为丰富。不仅在车企内部设立了独立的部门进行分管,而且还会选择一个以上的专业公关公司与之合作。
由于汽车经销商已成为汽车品牌在终端零售市场的品牌形象代表,所以经销商或多或少也会分担了品牌管理的部分任务。经销商内部一般会制定专门的媒体发言人,通常为市场部经理或总经理,对于媒体的相关咨询,由媒体发言人出面更好地“把握”宣传的尺度,维护品牌的正常传播。但实际上,经销商的媒体发言人却并不是那么好当,车厂的求全责备,往往令经销商左右为难。接受媒体采访,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点名批评,得罪厂家;拒绝媒体采访,又难以维系与媒体的良好关系。
近日,记者就遇见一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某品牌经销商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客观反映了市场的状况。原本,这位总经理的公关基本功已十分了得,采访时的话术也处理得非常恰当,但仍然引来了车厂的非议。这主要是由于报道中市场的实情,与车企近期在全国市场的宣传方向不符,同时文章提及到这位经验丰富的总经理,令他立刻遭受到厂家的责难。
在国内,车厂相对经销商一直是绝对强势。经销商稍有违背,就难免会遭遇“穿小鞋”,也使经销商在日常行事中选择敢怒不敢言。其实,经销商被牵扯进类似的“文字狱”事件并不少见,只要在非正面的报道中提及经销商的名称,负责人就免不了被车厂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猛批。这也导致了许多经销商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或者接受采访也变得异常敏感,回答笔者提问时也需要斟酌再三。
笔者认为,经销商与车厂共同完成品牌的区域传播本身无可非议,但毕竟经销商是不同于车企的经营主体,保持自身观点的独立性以及对市场持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一些车企的求全责备,未免显得有些越俎代庖。也许是才疏学浅,记者真的很难理解经销商的言谈对品牌传播带来的危机,也更无法理解车厂将一些小问题上纲上线到危机公关的处理层面。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