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国产自动挡乘用车中,80%左右搭载的是进口自动变速器,而剩下的20%也主要来自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凭借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跨国公司从中国获取了惊人的超额利润,他们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是其本国售价的三倍,更为严重的是,跨国公司还对中资企业自动变速器进口实行严格的配额限制,以此来保持本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使得中国一些整车企业不得不因此放弃自动挡汽车的生产。对此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秘书长王声堂指出:“加速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已经成为改变进口自动变速器产品独霸中国市场的关键,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但对于国产自动变速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突围之路,是合资还是自主,国内企业却有不同的看法。
合资模式或成鸡肋?
为寻求自动变速器突围之路,国内许多汽车企业普遍采用了合资模式,而跨国公司也希望借合资的名义开拓中国市场。据了解,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外,国内具有高端自动变速器生产能力的企业基本都是合资企业,例如上海采埃孚变速器有限公司便是由德国采埃孚与上海汽车合资成立的,天津艾达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则是由日本爱信精机和中国一汽合资成立的。
现在看来,外方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这一点从它们在华业务的飞速发展就能看出,而中方能否如愿获得技术仍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在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推行多年,可时至今日,一些已经成立十几年的合资汽车企业,其核心零部件却依然完全依赖进口。原因很简单,跨国公司并不想看到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在它们眼里,中外合资公司只不过是其海外的分厂而已。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所说,在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里,外资是企业唯一的技术来源,很难想象中国企业能从中得到什么关键技术。
除了“技术梦”落空外,合资模式还极大的限制了中方的获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合资企业的股份配比中中方占比较少。以天津艾达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为例,一汽仅占20%的股份,而在2008年底由一汽、上汽、东风等12家国内汽车企业联合博格华纳合资创办自动变速箱制造企业中,中方12家企业所占股份仅为34%,这就意味着利润的大头又将被外资拿去。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合资模式或成为国产自动变速器突围路上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自主品牌寻求模式突破
2009年6月30日,国产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自动变速器——欧意德全电控、低噪音、高传动比、高适用性4速自动变速器在中国最大的发动机及变速器生产基地——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公司试生产成功,从而填补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的又一项空白。据悉,该型号自动变速器不久将正式应用于中高端乘用车上,而该公司研发的6速自动变速器的量产也已被提上日程。更为重要的是,欧意德的成功还为国产变速器突围提供了合资模式之外的又一条可行之路。
欧意德发公司从产品立项起就确立了自主经营的战略方针,并投入巨资用于先进技术引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取得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发展的自主权。此外,自主经营的模式也保障了企业丰厚的利润回报,有了资金保障,企业便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引进、培养,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种自主经营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技术研发的难度和经营的风险,但业内专家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寻求技术突破和自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