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芸
若非洞察到年轻消费群体正在日渐崛起为中国汽车消费中坚力量,上海大众不会在2002年紧锣密鼓地全球同步上市第四代POLO。这款为青年人度身定制的小车一上路,便奏响了车市“两厢车春天来了”的主旋律。从当时POLO的销售统计来看,其拥有者中八成以上是青年人。
同年,资深的汽车行业“媒体观察家”李安定发表了一篇名为《青年人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新群体》的文章。时值2002年5月,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火爆热销局面(即后来所谓的“车市爆棚期”)数据显示:在五·一黄金周购车群体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59%,更有26.5%的受访者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时,李安定便在文中指出“在世界汽车业,青年人已经是汽车产品及延伸服务瞄准的目标。在中国,这一群体是否也应该获得汽车厂商们的足够关注?”
需求总是决定着市场。2003年,广本成功跟进推出FIT(飞度)三厢,但次年推出的两厢飞度则应证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因就在于,两厢飞度更加契合了青年消费者对汽车时尚、实用的双重需求和审美品味。自那时起,青年人买车便和吃麦当劳有了共通性:我选择,我喜欢!
时至今日,各国汽车厂家早已在不遗余力地开发着迎合青年人各种需求爱好的车型,百花齐放,迷乱了很多青年人的眼球。车型日渐丰富,价位更亲民,消费行为日渐普及,购买实力不断上涨……在多重因素刺激下,青年人的汽车保有量逐年翻番。对于任何厂家来说,这部分人群细分市场绝对是兵家之重地!
然而,相应地受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汽车购买、使用的多个环节中,青年人往往也是最容易滋生出各种问题的群体。
听闻过购车“卡奴”,买一辆车刷七八张信用卡,然后一月一月慢慢还,这样的汽车消费行为算是正常吗?全民皆谈胡斌事件,部分“富二代”的用车道德为何呈现畸形?所谓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作为家庭财富的消耗者,为什么争先恐后地赶着步入有车一族?面子思想,将青年人的汽车消费意识引入多大的误区?甚至在江、浙、沪地区还有这样的现象:结婚双方中,男方父母为儿子购买住房,女方父母为子女购置汽车做陪嫁,对于年轻的小两口来说,汽车真的是如此重要的必需品吗?
……
花花世界,正是对青年人创造与享受、拥有与放弃种种选择的最大考验。
诚然,青年人正在引领着汽车消费和发展的主流,笔者对这一结论毋庸置疑;但是否应该无条件地鼓励青年人进行汽车消费,则是一个需要全民探讨的话题。是时候思考,在围绕汽车的话题中,青年一代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