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副总裁朱国强
客车如何海外“赢”战
2000年以前,中国客车国际化策略是从亚洲临近的国家逐渐进入中东和非洲。但是现在,已经慢慢往发达国家导入我们的产品
汽车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占整个汽车市场的78%和22%,而商用车里又细分为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客车非完整车辆和货车非完整车辆,客车占商用车市场的11%。从以上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8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汽车行业里,客车是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
虽然客车在整个汽车行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客车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公路客运在中国目前的交通现状下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客车是中国汽车工业里比较有亮点的一个行业,我们生产全世界几近一半的客车,而乘用车所占的国际比例就相对小一些。2000年,中国客车的产量占全世界的比例只有5%,到了2008年则占到了全世界客车的52%。
为什么在这个相对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国的企业有相对的优势?
中国的客车生产制造、销售特点使其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例如客户定制的需求,使我们不必造一批车放到4S店去卖,我们都是接受订单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制造。
此外国外客车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中国企业与他们比算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也较强。加之客车行业自动化程度与乘用车比完全不同,奔驰、沃尔沃的客车制造也非常依赖于手工操作、小批量生产。在这些方面中国客车有比较优势。再看一下品牌集中度,客车行业在中国就是“一通三龙”。
红海中的暗礁
客车市场需求已到了比较高的平台, 2008年国内市场竞争,尤其下半年竞争非常激烈,红海一片,部分二三线品牌如美的、三一、牡丹等客车品牌已倒闭。客车行业竞争战场已延伸到海外,因为客车行业出口利润明显好过国内市场。大金龙也想通过国际化维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率。近年在国家政策导向方面,排放标准从欧Ⅱ到欧Ⅲ,消费者尤其运营商对客车要求也越来越高,合资企业进入、出口、全球采购体系带动了技术升级,客车工业配套环境也越来越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中国有差不多100家客车厂,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公交和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增长,所以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影响力弱,出口企业大概有几十家,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还不多;产品工艺和质量与国际品牌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底盘可靠性方面和车身工艺精细程度方面。
“一通三龙”里,苏州金龙和厦门金龙去年做到60%的销售额来自于海外,其他的公司外贸份额是很低的。
海外空间大
虽有诸多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客车还有一些比较大的进步。如资本结构从单一到多元,但是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做得不算太好。
再如,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也为中国客车能够进入国际市场、逐步让高端的欧美市场接受创造了一些条件;产品的升级换代快、自主创新热情高涨、中国独创——卧铺客车、中国首创——双层高速客车,这些创新产品在国外没什么需求,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现在,中国正在把这些概念输出到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例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他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周期与中国十年前可能有所雷同。
公司盈利收入依赖于国内市场,对中国客车发展并不是很健康。事实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销售高峰期层面上是互相补充的。中国高峰期出现在以春运为主的时期,欧洲高峰期是在每年一季度,因为要迎接五月份到来的旅游旺季。
我们如果不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直接竞争,我们就永远都不能进步,我们要接受欧洲比较挑剔的用户。对此我一直深有体会,欧洲客户对我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例如螺丝就不能生锈等非常细节的问题,这对我们公司的工程管理有非常大的促进。
去年,公司把很多的资源用在真正地接受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挑战,到今天为止,我们是西欧市场里惟一的中国客车,销售是很可观的。2000年以前,我们的国际化策略是从亚洲临近的国家逐渐进入中东和非洲。但是现在已经慢慢往发达国家导入我们的产品。
2007-2008年,以大金龙为首的中国客车企业大批量进入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008年国内大中客车企业共实现外销67.4亿元,内销360亿元;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当国内市场达到一定容量之后,主要的增长均来自出口,出口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远远高于内销。
今年中国公布了一些新政,国家汽车产业促进的政策没有对客车行业产生影响,按照大家的预测,2009年客车行业在中国应是略有下降的市场。若总体的饼变小,实现增长就只能是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另外,中国客车要进入国际市场,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相对非常低,成长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N种武器
如何来做海外市场,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我们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坚持做自主品牌,在品牌运作上,我们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树立自主品牌是需要自主创新做支撑的,现在中国客车的关键零部件有很多受制于欧美的供应商,如发动机、变速箱等等,很多技术都在德国等国家。
关于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方式,去年我们非常强调,营销方式要从游牧转向农耕,必须要自己培养自己的渠道,培养自己的客户,而不是今天接这个单,明天接那个单,我们一定要在春天播种,在秋天就有收获,这是中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平衡的问题,我们目前正在考量自营渠道和代理模式,使两种模式能达到基本的共赢和平衡。
另外,在国际市场上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售后服务,我们是商用车,与乘用车是不同的,我们的商用车就是用来运营的,客户用每个月的运营收入来支付按揭,如果车子停下来就没有收入,这样根本就还不起银行的按揭,客户的损失就比较大。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售后服务能力的提升,来保障客户有比购买竞争对手的客车更好的投资回报。做好售后服务之初的成本会高一些,但是,它可以保证赢得更多的客户。
为了突显中国客车在世界市场上的性价比优势,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成本,建立成本管控体系、开展质量成本管理、优化供应链。与乘用车相比,客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做得不够精细,因为客车的量比较小。今年,公司希望优化供应链,可能会自制一些主要的零部件以达到质量与成本的控制。
“赢”得海外市场,我们也必须正视差距寻找现有问题,强化过程管理,严控品质隐患。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品质体系及海外产品专门的品质体系。
一些未来趋势
持续的高速成长,说明中国客车行业正处于成长中前期。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客车出口高速增长;2008年受经济影响,速度明显下降,但由于中国客车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仍会保持增长势头。中国客车占到全球客车的近半,已有一定的话语权。
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企业的热情将使新能源客车的发展速度超越国外,汽车产业振兴计划、十城千辆、新能源率先在客车领域的示范、新能源客车已经开始量产等利好因素都决定着它高速发展的未来。
一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在北美可以卖到300万美元,为什么市场不能扩展,因为成本是最大的障碍。现在如果自己来做,我们大概会做到100多万元一辆,在2011年做到100万元以内。中国新能源客车与国外的竞争对手比,不仅仅是同时起步,而且有可能超越。
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前2个月的累计销量变化可以看出,大中型客车行业在08年上半年爆发性增长过后,下半年出现了市场需求的快速下滑,08年1-7月的整体增长为18%,到了08年结束,全年销量较07年下降3.2%,进入09年市场形势更是急转直下,连续三个月行业增长跌幅超过了40%,但3月份开始形势有所好转;可以预见的是09年客车行业增速将放缓,在出口市场仍未看到回暖迹象。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会淘汰一些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客车行业里稍有规模的企业有80家左右,小的差不多就有200家,通过经济危机的大浪淘沙,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客车业发展会更加健康。
需求结构7大变化
中国对铁路大量的投资一定会非常深刻地影响整个客运行业,现在国家搞的几纵几横的铁路建设会逐渐开始投入使用,2009年计划投资6000亿用于铁路建设,到2010年实现第一阶段目标,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约7000公里。我们现在一定要做好非常明确的准备,铁路来了,我们公路客车在哪里找增长点?
我认为农村和三线城市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市场规模,费改税、村村通这些因素也对客车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市场需求结构会有新的调整:
❶ 客运市场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会降低,公交份额上升;❷ 大型车的份额会下降,中型车的份额会上升;❸ 城郊的长途车会降低,铁路沿线的接驳车会成为热点产品;❹ 村村通的车辆会迅速增加;❺ 节油车型的需求明显;❻ 大容量车辆的需求明显。由于费改税后收费与座位数脱钩,因此大容量客车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❼ CNG、混合动力等替代能源的使用。
这些都是我们过去十年没有遇到的机会。
掌握产业链
中国客车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将不断觉醒,将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中。
很多沿海的制造型企业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在客车方面,我认为除了制造以外,肯定要向分销和服务的价值链上延伸,因为我们在制造环节能够获取的增值还是非常有限,我们会逐渐向产业链环节如采购、仓储、批发、服务等延展以获取更多的价值。
近几年,客户越来越专业、理性,对客车底盘耐用、价值提出要求,底盘生产标准逐步提高,工艺要求高、复杂,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增高,这些因素将导致专业底盘厂和车身厂慢慢剥离。这将对整个客车行业趋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此前,很多规模不是很大的工厂也在做底盘,对底盘的投入、底盘对各种路况的适应性都是非常不充分的,包括国内几家大的企业也是要改进的。
我认为经过市场的净化后,只有较少的几家公司会生产底盘,而由各地的公司打造车身,因为整个车子的可靠性是由底盘保证的,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把底盘和车身企业剥离,如此,品质才有保证,从而也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本文系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副总裁朱国强于“2009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