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看来真是汽车行业的宿命。就在国际汽车巨头们忙于重组的时候,国内《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也明确提出,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不同的是别人要瘦身,我们则要做大。
国内汽车企业规模的确是小了点,“散乱差”的问题几十年来也一直没有彻底改观。这次政府看来是下决心动真格的了——《细则》说得非常具体,“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并给一汽、东风、上汽、长安以及北汽、广汽、奇瑞(参数配置)和重汽戴上了“四大四小”的帽子。
我是支持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事实上,这也是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我对政府主导意识如此明确的兼并重组始终抱着一点担心。不知道别人的反应,反正我是一听见“四大四小”,就想起了当年的“三大三小”。美国也是从上百家汽车公司最后整合成了“三大”,但那基本上是市场的选择,而我们的政府却总是希望越俎代庖,用有形的手,圈定“几大几小”——我猜那一定是一件很过瘾的事。
然而讽刺的是,造成我们汽车行业今天这种“散乱差”局面的,不正是过多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的结果吗?每一家汽车企业不都是有关部门“批”出来的吗?如果各级政府少点干预,我们在市场主导下的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许早就开始了。
兼并重组并不是简单为了做大,单纯做大根本没有意义——现在国际汽车巨头们的惨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兼并重组根本上是要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如果兼并重组不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即使重组了,也可能只是暂时虚胖,甚至还会造成新的内耗,“1+1小于2”。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生太多了。
无论如何,《细则》肯定会加快国内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也许会形成良好的局面,但是也许会是拔苗助长、乱点鸳鸯谱。在我看来,政府更加明智的做法是把该由市场管的还给市场,让企业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下去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那种行政指令式的“几大几小”的叫法还是少提为好,今天的“几大”,以后也许就是“几小”,今天的“几小”谁能保证未来不能是“几大”呢?
人为搞成“几大几小”的局面,从行业生态角度来说,也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比较美国和欧洲、日本的汽车工业,就会发现美国的兼并重组是以资本为主导,品牌买来以后就往往只成了一个名称,结果大是搞得很大,但是行业生态严重恶化,三大最后都成了虚弱的巨人。而欧洲和日本奉行的是品牌为主导的兼并重组,大众旗下8大品牌对外都是非常独立的,日产雷诺联盟和标致雪铁龙集团更是如此,内部资源共享,但是对外保持各自独立发展,不同品牌各有特色,各有核心优势。长期下来,欧洲和日本的行业生态相对就要良性得多。这样一借鉴就发现问题来了,去掉资本优势、行政资源优势,我们的“四大四小”在品牌、核心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多少“料”呢?自身的免疫力都不高,如果糊里糊涂做了“移植手术”,最后反而可能导致排异反应,加速死亡。 (青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