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
微型轿车,曾是二战后各国经济起步时期的“国民车”,小巧、简单、省油、便宜是其最初的追求;到了今天,能源短缺,道路拥堵,经济滑坡,使全球的微轿魅力依旧。但是今天的微轿早已不乏精品,尽管依然小排量,小尺寸,但是先进科技的采用毫不逊色。安全、环保、节能、操控、舒适一样也不能少。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早在1958年就自主开发出微轿,而且驶上北京街头为百姓乘用;改革开放之初,作摩托车起家的军工企业,也曾继续开发微轿的尝试;中国的微轿历史,可以续写50年。
微车优惠不能“一刀切”
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把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标准规定为1.6升,有些微车企业抱怨对鼓励小排量车力度不够。从原则上说,我双手赞成加大对小排量车进一步优惠,但是不该搞一刀切。既然要鼓励,就应该有个门槛作为技术导向:发动机升功率要大于等于45千瓦,进而达到50千瓦的国际水平;尾气排放达到国4标准;碰撞安全3星以上。
当下中国微车发动机排量小虽小矣,但是升功率不足35千瓦的不在少数。在北京一些快速路上,常常有小面在快行线上压着一长串汽车不紧不慢地开,盖因排量小,升功率低,想快也快不了;技术落后的小排量们加剧了拥堵,浪费了社会资源,不该鱼目混珠地享受进一步的优惠。
对于小排量车的优惠政策,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曾在日本实行过,当时日本通产省发布“国民车构想”,按照国民车生产实施纲要,享受停车位、税费等优惠的“国民车”,须是360到550毫升的小排量,最高时速100公里,等速油耗百公里3.3升(1升油行驶30公里),价格在25万元以下。
直到前些年,550毫升排量仍然是日本微型轿车(相当德国A00级)的一个坎儿,当然升功率提升得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日本,我开过本田的660毫升排量的LIFE,别致的造型,宽畅的空间,操控与车速一点也不逊色。
划天而过的“小卫星”
上了年纪的“老北京”兴许记得,50年前的北京的街头也曾跑着地道国产的“卫星”牌微型轿车。与东风、红旗等高级公务车不同,那是在“大跃进”的汽车热潮中,唯一为老百姓开发的轿车。
“用微型轿车代替人力三轮车”,总理周恩来曾作过这样的批示,他甚至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参观并乘坐了小“卫星”。注重细节的周恩来甚至规定了“卫星”微型轿车的成本,以保证作为出租汽车的“卫星”每公里的收费保持人力三轮车两角钱的水平。
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的热情师生是小“卫星”的研制者。在老师指导下,前后几届学生参加过“卫星”轿车的设计,并分为发动机、底盘、车身、附件、工装等多个专业组,前后试制了 7个车型。
1958年10月,周恩来在中南海亲自审看了样车,并且批准了微型轿车成批生产。后来因为生产“北京 130”轻卡而出名的“北二汽”,当时是北京交通局属下的“二里沟汽车修理厂”,离清华大学不太远,被确定为微型轿车制造基地。
当时的资金是充裕的,“北二汽”作为模范汽车修理厂,有许多技术高手,对微型轿车的试制出力不少。特别在早期设计经验不足,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时,修理技术弥补了制造上的弱点,使所有微型轿车最后都能动起来,开出厂门。
“北二汽”生产的是清华大学师生设计的第五个车型。长2.7米,宽1.25米,轴距1.4米;双门;重440公斤;最高时速60公里;风冷对置两缸发动机,排量410毫升,每百公里油耗4.5升至9.5升。
北京市政当局首先安排“卫星”在刚刚建成的北京火车站和儿童医院等处服务,取代三轮车运送客人,而且坚持按每公里两角收费——当时,人们的收入还很低。
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不可动摇的两角钱,最后竟断送了小“卫星”——为了降低微型轿车的成本,离合器是离心式自动离合,皮带传动,而没有运用一般汽车的齿轮传动。小“卫星”投入出租汽车运营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质量问题。发动机故障多,噪音大。而皮带的问题更严重,三天两头出现断裂,使轿车走走停停,远不如人力三轮车让人乘着放心。
后来又开发了第六和第七个车型,七型按照东德“特拉比”(意译也是“卫星”)塑料壳轿车测绘,变成四门,准备提高发动机功率而终未实现。
小“卫星”在中国划天而过。两年后,“北二汽”靠多年修理汽车积累的资金也被微型轿车逐渐耗尽,加上“大跃进”之后出现的大饥荒,小“卫星”只有下马停产一条路。儿时的我曾在北京二里沟附近铁道边的荒草丛中看到堆成小山的“卫星”残骸。时至今日,当年生产的 200辆“卫星”牌微型轿车竟连一辆样车也没有留下。
“军转民”的第二次试跳
30年之后的80年代中期,以“军转民”大规模生产摩托车的成功为契机,江南机器厂、江北机器厂、秦川机器厂、益民机器厂等一批兵器工业企业在很短时间里,相继研制了新一代中国的微型轿车。
1986年夏天,我去报道兵器工业“军转民”的成果展览会,农展馆广场上,最抢眼的就是一排微型轿车。尽管这些轿车设计得都过于小巧且略显简陋,参观展览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还是兴致勃勃地钻进车里,感受一下乘坐的滋味。
当时兵器工业依托引进技术生产摩托车,已经硕果累累,这一代微轿可以说是摩托车升级而来,它们的可贵之处是瞄准进入百姓家庭。发动机排量从450到550毫升,是真正的“小排量”。有趣的是,在当时兵器工业部长邹家华的提倡下,兵工企业的微型轿车大多采用了复合材料,自重只有450到650公斤。
然而,当时的中国军工企业尚未走出封闭,对于当代世界微型轿车的水平和流行趋势知之甚少。比如,有的车型的后排坐位只是两个相互面对的方凳,显得有些简陋、粗糙。且不说,自谋生路生产微型轿车,巨额投资哪里来?市场在哪里?尤其无法获得国家的立项审批更是一个死结。在中央决策建立中国轿车工业前夜,中国微型轿车的第二轮“试跳”又告失败。
直到90年代初,分属航空、兵器行业的贵州云雀、长安铃木,通过引进技术起步,终于带动一批现代微轿产品开始在中国生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