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抄底欧美汽车业 中国汽车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 10:44  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

  本刊记者 朱行之

  别人的危机就是自己的机会,这一点在很多时候是成立的。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内外不少人都相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

  “欧美汽车厂家停产、减产的消息,对中国而言可能是件好事儿,因为有些零部件生产商可以趁此机会前往海外,对濒临破产的企业进行抄底收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向媒体表示。

  然而,中国汽车如何抄欧美汽车业这个底却存在不同的意见。

  整车收购的困局

  “目前美国汽车制造业正处在困境之中,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对于中国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它们目前的估值,这是中国资本抄底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绝佳时机。”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主管合伙人谢韬日前对媒体表示。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的观点与谢韬类似:“美国政府目前动用重金收购国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但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外债高企,实际上用的都是从中国借来的钱来抄底本国资产,等到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政府无疑成了最大赢家,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走出去呢?”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回升、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连年下降。欧美汽车公司对日本汽车企业展开了大规模并购行动,通用汽车在此期间购入了铃木汽车、富士重工、五十铃汽车大量股份,福特控股了马自达汽车,但时至今日,通用出让了其所持三家日本公司全部权益,而陷入困境的福特能否继续控制马自达也成了问题。

  中国汽车厂商的规模远不及当时的通用、福特,“以小博大”的收购会更加危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消化难”。

  买技术、买工艺还是商业模式

  事实上,联想收购IBM的经验已经表明,“以小博大”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不少业内人士也相信,成功收购整合罗孚和MG已经给中国汽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但是,即使认为抄底时机已到的谢韬也并非没有担忧,他同时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抄底欧美汽车制造业也存在很大风险,毕竟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具备国际顶级的管理水平,能否在获得技术和市场的同时控制好成本,是决定此次是否应当走出去的关键。

  联中资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童媛春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往往很难买到对方企业的真正价值所在。他指出,企业的价值形成于四个阶段,即技术、工艺、商品、商业模式,中国的企业看好美国等国家的技术,而从技术到商品形成,中间需要工艺阶段,如果买不到工艺,就很难形成商品及成熟的商业模式。

  罗兰-贝格国际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参数配置)区副总裁吴琪则对媒体表示,“现在国外企业对于中国企业将其收购还有心理障碍,这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有关。”

  除对消化能力有所怀疑以外,更有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进一步怀疑购买美国整车资产的价值。新华信汽车分析师金永生对媒体说:“在北美汽车利润链当中,整车厂这个环节的利润很有限,为什么要去抄底利润低的环节呢?”一些观察家说:“我们不要替美国人背上包袱”。

  零部件和人才更有诱惑

  10月31日,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成功收购英国Dynex Power公司75%股份,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通过此次并购,时代电气、南车集团、Dynex Power三方在铁路、城铁、风力设备等领域的大功率半导体研发将得到整合,以建成亚洲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基地。

  时代电气的收购案或许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从零部件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入手收购海外资产。

  董建平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相比之下,更应该关注这些国外零部件生产商的核心技术或研发项目的收购机会”。

  国内企业的嗅觉早已非常敏锐。本月初,国内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上海东芙冷锻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泽寰已经前往法国、美国,对当地一些濒临倒闭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厂进行市场调查,“一旦当地确实有不错的工厂,不排除收购的可能性”该公司负责人廖泽寰对媒体表示。

  收购零部件企业就不需要承担欧美巨大的人工成本、“消化”起来就会更容易?于是,有观察家提出了“抄人才”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资产不是中国汽车需要的,中国资本要去抄人才的底,人才决定了管理和技术创新。

  买整车?购零部件?引进人才?一些车企已经悄悄开始行动,而更多的人却仍然在讨论,或许他们认为抄底欧美汽车业是一个只能停留在讨论层面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