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CPI持续攀高、汽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油价上涨、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及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车市出现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一时间,汽车行业开始弥漫悲观的气息,人们对1000万辆产销量的期待也化为泡影。有分析认为,市场压力增大,要完成原定目标,企业最终要靠降价来实现。更有人认为,即便年末出现短暂的购车高峰,也不会扭转车市的颓势,从而影响了业内许多人士对中国车市的信心。
就在悲观的论调在中国车市占据主流的时候,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却表现出相当的乐观。他说,“今年车市增速虽然有些放缓,但我觉得不出一两年又将是一个高速的增长。(中国车市)上涨的空间远远还没有到极限;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汽车需求的增长仍将非常强劲”。
以笔者之见,丁磊这番话很有道理,他的“乐观”决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上;这个信心,现在对于我们实在太重要了。
宏观经济基本面是什么?对此,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市场人士分析,这些重要信息反映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能走向,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着力于扩大内需的政策将陆续出台,这将有利于包括汽车在内的资本市场的稳定。
就目前而言,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并没有改变,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车市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则是暂时的。同时这更是世界给中国汽车业的机会,尽管中国车市已感受金融危机重压,但中国车市的潜力还没被完全挖掘。这场金融危机过后,也许2010年,也许2011年之后,中国还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这就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多年来,国际汽车巨头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它们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围猎。一直被合资品牌压在身底的自主品牌,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翻身机会——我们国家汽车工业参与国际汽车市场新格局秩序制定的最佳机会。
现在的经济形势是5年一个周期的规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2年,整个中国的经济是比较低迷的,从2003年到去年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现在经济形势的改变也是情理之中。今明两年对汽车市场而言是一个转型期。这种转型对汽车行业也是有利的,因为整个行业如果一直高速增长,企业就会急功近利,正因为有这种转折,行业会重新洗牌,进而会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车市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未变。目前中国汽车的普及率不高,乘用车普及率只有千分之二十左右,而俄罗斯已经超过了千分之一百,市场远未饱和,从国际规律来看,汽车千人保有量从5辆增加到20辆需要5~6年时间,销售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从20辆增加到100辆需要10年左右,销售量年均增长20%。从明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从千人20辆到千人100辆的发展区间,应该会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速度。此外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城市人口的出现——1978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7%,到2008年,城市人口已经占到44%,已经达到了5.9亿。这些动力还是很强劲的。对汽车产品需求刚性较大等积极因素不应忽视,汽车产业依然是朝阳产业。
我们还应该看到,最近对汽车市场来说,有两大利好,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从控制经济过热转向防止经济下滑,而促进经济发展必然将促进汽车消费;二是日前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极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汽车市场领域,为农民生产汽车将是国内汽车工业的重要任务。
历史经验表明,车市的表现往往矫枉过正,对负面因素作出过度反应。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保增长、控通胀”符合各方预期,这对市场形成正面影响;作为汽车工业来讲,和其它产业相比,增长的泡沫比较小。所以,从汽车工业作为带动本轮经济周期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的发展而言,车市可能将领先于经济企稳。
一味唱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味唱空,则是一种消极态度,也会因此失去更多的机会。中国汽车业已走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现在重要的是恢复信心、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反之就可能永远坐在自家门口,替他人缝嫁衣裳。
本报评论员 李永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