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固然与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客车制造商有关,但也与庹新永制定的销售策略有关。《汽车商业评论》调查到,在客车业中,大金龙是最早从被动销售转为主动销售的制造商。早在1995年,当其他企业还在奉传统的坐商销售模式为圭臬时,大金龙就开始划地域销售,销售部门和售后服务独立动作,实行任务考核,费用包干,奖惩分明。
在销售模式方面,庹新永坚持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两者结合,主动开拓客户,掌握行业和细分市场资源。考核的标准是先看结果,再看过程,并将销售指标和市场销售份额作为第一杠杆。比如一销售员因为某种机缘,可能只付出了其他人80%的劳动,但结果却达到了150%,大金龙就按照150%进行考核,当场兑现奖励。
效果出奇得好。庹新永上任的第二年,大金龙扭亏为盈,销售收入达到8500万元。此后更是一路攀升,企业内部士气高涨,大家干劲冲天。
虽然大金龙蒸蒸日上,可是,在庹新永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排遣强烈的忧患,甚至这种忧患意识成了庹新永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这阶段他讲过的两句话在很多年后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我们能年产3000辆就好了”,这样大金龙就解决了生存问题。第二句话是:“我们只是客车行业中的一只野狗”。这句话蕴意丰富,当时称雄客车业的亚星客车隶属江苏省交通厅,北京北方隶属国有兵工企业,而大金龙呢?一个四方股东平分秋色的合资企业,合资股东还天天吵架,要资金没资金,要投入没投入。日后庹新永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是大金龙的低成本扩张期。1997年,大金龙的产品线达到11个车型30多种客车,但生产场地一直是个瓶颈。眼看着各地订单不断涌来,却囿于产能限制无法如期完成,庹新永自然心急如焚。
建厂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首先,要获得四方股东的一致认可,这本身就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其次,即使获得一致认可,他们是否舍得投入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建厂,能不能“产地销,销地产”,曲线建厂?这样不但投入小,而且还没有风险?想到此,庹新永顿觉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第一站选在武汉,大金龙在武汉建机厂成立事业部:对方出厂房,大金龙派驻管理人员,每销一辆车给建机厂一定补偿。拿过去的产品是在老车型6700基础上改款的6730公交车。
在择地方面,庹新永可谓颇具匠心:6700客车底盘来自东风汽车公司,要运输到厦门,武汉是必经之地,如果在当地组装,其售价至少能降5万元。事实证明这个决策相当正确,武汉事业部成立当年就销车300辆,赢利1000万元。直到2003年,武汉建机厂因政府要求实施搬迁,大金龙无意继续投入,才从武汉撤退。
尝到甜头的庹新永迅速加快扩张步伐。1998年大金龙投资2800万元设立苏州事业部,主打中巴客车。随后次年,绍兴事业部成立,定位公交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举措事先并没有经过四方股东举手表决,乃庹新永先斩后奏所为。历史的车轮就这样在庹新永先斩后奏所承受的压力下含混前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