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标致的失败具有标志性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 07:47  21世纪经济报道

  被误读的广标

  广州标致失败后,有关其死因的讨论时断时续。对中国汽车而言,它的失败的确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它包含了中国汽车在后续合资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本报研究部认为,在中国汽车的第一波合资浪潮中,跨国汽车公司大多是将其在海外的危机输入到了中国。那时美国和欧洲刚刚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这暴露了跨国汽车制造商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产品改进方面,很多跨国汽车公司都需要作出调整。

  广州标致引进的505(504)系列轿车是标致汽车在1979年到1992年生产的车型。其中在欧洲市场,504系列轿车的生产年限在1968年到1986年。之后,标致汽车推出了504系列轿车的升级版本505系列。在广州汽车厂合作之初引进的504系列轿车符合标致汽车的实际情况,随着广州标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才引进了505系列轿车。它基本符合标致汽车在产品方面更新换代的节奏。因之,将广州标致的失败归咎于产品老化并不准确。

  广州标致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在与广州汽车厂接触前后,标致汽车已经存在严重的危机。在1980年到1984年期间,标致汽车的亏损已经达到15亿美元。诸多的观点认为,标致汽车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而在这时,如果能在广州组装汽车可以部分的缓解标致汽车的危机。在香港等方面的资源介绍下,广州汽车厂与标致汽车建立了合作。对标致而言,广州标致仅是一个转移压力的地方。因之,它并不会在国产化等方面有积极的态度。

  这时,标致汽车还需要应付即将发生的大罢工。值得关注的是标致汽车的CEOJacques Calvet。据法国媒体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家伙”,在密特朗政府驱逐出巴黎国家银行后,他在标致汽车推行巨大的成本削减计划。根据历史记录,他将首先从21.8万工人中削减到5.8万人,这其中有很多人在标致的普瓦西工厂,由于这个工厂的工人大多是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工厂,因此,Calvet的计划被赋予了很多政治色彩。随之爆发了法国汽车工业历史上著名的普瓦西战役。此外,他还削减了标致汽车的很多赢利能力较差的车型。

  与此同时,法国的雷诺汽车也处于破产的边缘。当时很多评论家认为,法国的两大汽车公司必须经历破产性的改革后才能走出困境。标致汽车的动作被看作是改革的开始。在随后的国有化运动中积累的各种矛盾更将法国汽车置于危险的境地。

  在标致汽车与广州汽车厂签署合作协议的1985年,标致汽车的合作伙伴克莱斯勒公司也遭遇到了困难。这使得标致汽车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因此,这时的标致汽车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

  这样的状况决定了这家法国汽车制造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在涉及到先进投资方面。不过,按照Calvet惯用的手法,进入更多的海外市场将是标致汽车的重要战略,而且这可以减轻标致在法国本土面临的压力。而那时的中国汽车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当标致到来时自然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

  当广州标致投入生产后,标致汽车自然选择了向中国合作伙伴尽量多的出售KD件的方式。统计显示,到1995年的时候,标致汽车向广州标致出售了大约33.3亿法郎的零部件。标致汽车基本实现了当初的合资目标,当然这未必是广州汽车厂的目标。

  进入1990年代中期之后,当标致汽车再次陷入财务困境的时候,广州标致的新工厂项目自然得以彻底贯彻。即便在Calvet一行抵达中国,就广州标致的新工厂投资进行调研时,他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对此,有中国专家认为,这是标致汽车对中国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以现在的观点判断,此说并不为过。

  根据Calvet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的分析,这时他对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至少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重要到他认为的程度。因此,他即便愿意接受克莱斯勒在欧洲的工厂也不愿意扩大在中国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标致接手的克莱斯勒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也没有使Calvet有所改变。

  与韩国汽车自1970年代开始的战略相比,中国汽车在1980年代的发展大多将命运寄托在跨国汽车公司身上,而这时的跨国汽车仅希望能在中国赚取足够的现金。广州标致汽车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遭到了失败。不过,对中国汽车而言,将失败完全抛给跨国汽车公司已经成为习惯。因此,广州标致的失败并没有被更为严密的关注,至少在后来的合资汽车公司发展中,遇到了广州标致曾经遇到的问题。 本报记者 付辉 上海报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