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赞助奥运会 能否收获硕果(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5日 08:14  中国汽车报

  “奥运营销”应关注长期效果

  张绥新博士告诉记者,通过与国际奥组委市场营销部部长迈克·潘的交流,让他明白了奥运会给企业留下了什么。一是塑造了企业的形象、品牌的形象;二是对企业文化和员工的激励。除了短期内对销售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激励的长远影响。

  负责大众奥运策划的信诺公关项目经理石爱武也表示,“奥运营销”更应关注长期的效果。

  据市场经济专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相对销售量的“硬表现”来看,知名度这样的“软实力”提升起来更难,但效果也更持久。

  然而,经过投资巨大的“奥运营销”之后,如果仅以品牌、形象的提升为总结,似显效果单薄,难免受到“赔钱赚吆喝”的质疑。

  奥运经济专家策划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卢东斌教授也认为,不少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并不令人满意。贴上奥运标签之后,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是要靠企业自己努力。

  网友观点

  “奥运营销”只是个起点

  初次“练兵”的国内汽车企业,通过赞助奥运会扬名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但不能只寄希望于一次体育赛事,便幻想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这也是国际汽车巨头持续在体育赛事上不断投入的根本原因。

  营销就像一双充满魔力的红舞鞋,汽车企业一旦穿上它,就得不停跳动,一旦停下来就会面临生命的终结。当然,没有营销的汽车企业,则会面临一出生便会死亡的宿命结局。所以,“奥运营销”只是个起点,真正的过程是长期而有效的体育营销这个大范畴,国内汽车企业需要持之以恒。

  狂欢后仍将直面残酷

  奥运来了,车市里回响着大众的“奥运独唱”,却让人感觉到一丝“万马齐喑”的寂寞;经销商们降价促销的吆喝,却让人感觉到库存压力下的无奈叹息;奥运限行管制对物流运输的短暂影响,部分断货的热销车型悄然加价,不知还能否吊足消费者的胃口;眼花缭乱的奥运纪念版车型,能换来真金白银还是噱头一场;奥运的热情能否驱散车市上空的阴霾?高位油价、股市下挫、自然灾害、通胀压力、《反垄断法》、零部件败诉、消费税调整、车市“过冬论”……让2008年的车市充满着未知的变数,也让奥运后的车市更加扑朔迷离! 黄春棉 整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