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第二代马自达6即将在年底上市,马6的产品特色再次得以延续,一汽马自达手上的牌明显多了起来。
“我们生产第一代马自达6的合同将于2010年3月到期,但一汽不会停产,并且,我们正在建造第二个生产基地。”于洪江称,新旧两代马自达6从车型方面看是垂直换代关系,在外观尺寸和动力匹配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因此定位也可实现互补,共存市场也算情理之中。
第一代马6价格下探,既争夺了A级市场的份额,又为第二代马自达6在B级车阵营中大展身手腾出空间,达到“守B攻A”之目的。而对于新老两代马自达6如何取舍,多数人士表示认同平行销售模式,这既是一汽马自达6维持渠道运营能力的必需也是产品链缺失的一个有益补充。“对于一款表现均稳定获得了消费者认可的车型,企业没有理由主动让其退市。同时马自达5等皆为小众市场的进口车型,尚不足以挑起上量重任。”业内分析师认为。
如果说第一代马6投放中国有“试水”成分,到第二代马6出现,一汽轿车与日本马自达则有充分的自信。中日马自达双方高层一致认为:第二代马6将推动一汽马自达提速进入车界主车道,到时,相关的车市格局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今年第一代马6如能按预期实现产销7万辆,再加上今年底第二代马6的上市,明年两代马6同时发力,一汽马自达将进入B级车产销三强,驶入主车道则指日可待。”于洪江显然对新马6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马自达继续增资
于洪江对市场的信心一方面来源于新车型的投放,而对他领衔的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更为重要的是,日本马自达已增资一汽马自达销售有限公司,增资后马自达在一汽马自达中的股比升至40%。增资完成后,一汽轿车、日本马自达、一汽集团公司各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56%、40%和4%。而初期出资比例为一汽轿车70%,马自达25%,一汽集团5%。
一汽轿车和马自达最初的合作形式仅限于马自达6车型,而该车型的生产仅是技术转让的关系,即一汽轿车购买了马自达6的生产线,在中国生产马自达6车型。这是基于马自达对中国的初始计划,因而马自达与一汽不是合资关系,仅仅停留在技术合作层面,直接输入产品包括关键零部件和技术。
但一汽马自达终于还是以其中国市场的不俗表现为其换回了足够的筹码,正如负责中国事务的马自达汽车专务董事尾崎清的表态:“一汽马自达将成为未来马自达汽车在华中高级车的生产基地和进口车的销售基地。”
事实也的确朝有利于一汽马自达的方向发展,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安马自达导入的马自达2和马自达3等车型在中国生产后产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将承载马自达品牌的打造重任的重担完全压在长安马自达身上并不现实,而一汽马自达旗下的马自达6、马自达5以及年底上市的新一代马自达6却能在产品档次和规模上促进马自达品牌的提升,这从现在看来,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汽马自达将承担马自达在华品牌打造的重任。”于洪江称,“目前的格局就是‘2+3<6’,就是说现在国产的马2和马3的产销总量不及一个M6”。
“从某种程度上说,马自达和一汽应该能形成共赢。”一位业内分析师称,马自达在中国的业务,目前的确需要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来为其左右冲杀,而从另一方面说,一汽在与马自达方面的合作中,也是受益方。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汽轿车销售整车约为5.6万—5.7万辆,增速保持在80%左右。相比于去年全年8万辆的销量,增速较快。其中马自达6月销量维持在5000辆以上,是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另一主要车型奔腾月销量也从最初的1000辆提高到3000辆左右。
《财富》杂志日前正式公布的2008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显示,、一汽集团则以263.91亿美元的同期销售收入,位居第303位。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尽管一汽与马自达之间的合作仍旧在朝更有利的局面发展,但随着双方业务的深入以及车市变化,业界也发出了更为中肯的声音,联合证券分析师姚宏光认为,一汽轿车销量保持增长,但中期业绩仍低于预期,原因首先是马自达6第二季度降价。今年二季度,简配版马自达6单车降价约2万元,对业绩造成一定影响;其次是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支出将大于一季度。根据一汽集团整体计划,大规模研发计划将在下半年开始实施,一汽轿车必然先计提一部分研发费用。
中银国际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奔腾的销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放量,今年下半年一汽轿车增长将会有所放缓。同时新款马自达6和奔腾B50都将于今年底前面世,因此营销费用及模具摊销成本等将有所上升。预计今年全年每股收益在0.62元左右。
多数人都谨慎乐观地希望看透一汽马自达的未来,而下半年,一汽马自达和它的销售团队最需要的也是用销量数据来证明它们的未来。 (文/孙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