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潍柴布局再落棋子 合资公司三年欲争全球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6日 09:09  经济观察报

  重卡发动机行业冬天即将来临之前,堪称动力枭雄的世界最大汽车零部件和总成系统产业巨头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338.HK;000338.SZ;简称“潍柴动力”)加速了千亿大潍柴的布局。

  继6月28日,潍柴动力与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福田汽车签约,拉开重卡和发动机巨头联盟大幕,7月16日,潍柴动力又与加拿大西港创新公司(简称“西港”)、香港培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 “培新”)签约成立新合资公司——潍柴动力西港新能源发动机有限公司 (简称 “合资公司”),“逐鹿”乃至引领全球燃料发动机市场。

  三方协议

  根据三方合资协议,合资公司总投资1.5亿人民币,以领先于世界的LNG高压直喷技术为核心,开发、制造重型LNG车用大功率高速发动机,使其具备一次加满燃料可续航800余公里的能力。 “潍柴动力股权占比40%,其他两家依次为35%及25%。”潍柴动力有关人士说。

  而17日西港发布的合资公告显示,三方合资期限为30年,西港初期投资预计约为450万美元(30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35%的市场份额。潍柴动力和培新的股权占比分别为40%和25%的股份。西港和潍柴动力将任命两名董事局成员、培新任命一名董事。董事会主席则在潍柴动力与西港之间产生,且实行轮值制,任期3年,潍柴动力委派的董事长将主持第一次董事会。

  倘若按照合资公司1.5亿人民币投资额框算,理论上,股比40%的潍柴动力应出资6000万、西港5250万、培新3750万人民币。“估计西港提供的技术股占比15%,因为以实际出资额3000万计,其股比为20%。”业界人士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合资公司成立的过程十分顺利。去年10月31日,潍柴动力、西港、培新就在潍柴动力新区签署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三方协议将共同开发生产用于汽车、发电和船运用途的替代燃料内燃机。其时,西港董事长JohnBeaulieu、培新董事长杨世杭亲临现场签署协议;而此次,现场签约的是培新执行董事杨绍东。“三方合作动议于去年,并在去年10月31日发表了合作框架协议,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就达成各项共识,应该说进展较快。”西港中国执行总裁李延若说。

  中国国家清洁汽车生产力促进中心称,现中国已有18万5千辆天然气汽车,向这些汽车提供燃料的基础设施正迅速增加,燃气发动机拥有日愈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西港首席执行官DavidDemers看来,拥有全球重型发动机市场份额11%的潍柴动力,不仅是中国市场上一个有力合作者,更是开拓世界低排放代用燃料发动机市场的合作者。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亦坦言,在开发、制造和销售重型发动机上,潍柴已被证实的能力与西港一流的内燃技术结合,将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向市场投放清洁、低排放的高性能LNG重型发动机。“三方短期合作目标是生产2万台发动机。”

  运筹帷幄?

  现在,合资公司厂房建设已基本完成,设备大部分已到位,已具备年产20000台新能源车用大功率LNG发动机的能力。而此前,潍柴生产的CNG、LNG燃气发动机在市场已批量切入城市公交、发电等领域,有了一定品牌效应。

  “希望用三至五年时间,合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谭旭光称。谭的“迫切”并非没有道理。证券分析人士认为,潍柴动力重卡发动机2008年可实现15%以上的增长,但2009年公司将面临重卡行业整体下滑和红岩配套骤减,以及上汽菲亚特红岩、西安康明斯投产后重型柴油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

  “最近以重汽为首的主流重卡企业正大力发展纵向一体化战略,加大发动机厂的投资力度。因此,潍柴重卡发动机2009年的市场并不乐观,预计增幅将低于重卡行业增幅。”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业界人士亦认为,对于大多数国内零部件企业来说,2008年最大的经营风险就是中国整车销售增速放缓以及整车价格持续下降所导致的盈利能力渐衰。

  倘若如此,潍柴控股集团欲在2009年销售收入达600亿,2010年800亿,2012年突破1000亿的 “宏图”也许会受到影响。“在预期不乐观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是为未来5至10年的市场做一个技术储备。”

  因而,此合资之举乃潍柴动力先行一步之棋。“以合资的方式在国内成立新能源发动机公司尚属首例。”潍柴动力有关人士表示。

  广发证券分析师黎韦清说,目前天然气发动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评论为时早,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协同合作,以及市场发展情况;但无论如何,对潍柴动力而言,这都是利好消息——寻找适应未来需求的产品是潍柴动力的一惯作法。

  而提及合资公司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西港公司人士告诉本报,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上,如果油价下跌,与天然气价格差不多,其经济性便会减弱,但国家极为强调环保性,况且柴油发动机达到欧Ⅳ排放标准很困难,特别是达到欧Ⅴ几乎不可能;而天然气发动机正好符合这些标准;因此就宏观层面而言,几乎无甚风险;只是微观上,也许会存在些许合作风险。(欧阳晓红)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