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18日公布了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车零部件争端的裁决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违反贸易规则,“中方限制外国产汽车零件进口的政策类属贸易保护主义”。欧盟、美国和加拿大认为,中国对外国进口汽车配件的税收政策有歧视嫌疑,意在鼓励中国汽车厂商使用国内汽车配件。
中方辩称:中国采取的相关措施不过是在防止外国新车化整为零,避开关税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做法没有歧视外国生产商,更没有排斥他们的意味。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的开发程度,在国内各个行业里应该是比较高的,50:50的控股比、允许培育外资品牌、用市场换技术……种种手段,最终形成目前在汽车产业中,合资品牌掌控着超过80%的资源、技术、人才力量,成为汽车产业中最核心的一股势力。换句话说,整个汽车产业的相关资源,至少有40%是完全掌控在外资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此次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遭遇,毫无疑问将外资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
首先,并非是很多舆论所称,仅对高端豪华车有影响。事实上,从规模效益来看,要形成国产比进口收益更高的局面,国内汽车产业中,高端车要达到5万辆以上、低端车差不多要10万辆的年产销规模。而在眼下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极大饱和的情况下,短期内实现规模效益是相当冒险的事情,两相权衡,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选择通过进口散件、入境组装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特别是一些技术更新、产品换代、特点鲜明的车型,如果不确定能否大批量上规模,完全没有必要在中国投资建厂、组建新的生产线,这种影响不仅在豪华车,还会影响到各个档次的车型。
其次,正如中国政府所担心的,“化整为零”如果无法禁止,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培养,无从谈起。虽然宝马、奔驰等中国本地公司仍在承诺:会将零部件生产逐步转移到国内,但是缺少了政策压力,特别本身还是“化整为零”的最大受益者,你会相信他们的承诺吗?他们最大的理由是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不完善、不规范,但如果化整为零风险低而且收益直接,为什么要帮中国市场培养合资配套商,挤占本国的就业和市场。
如果缺少核心竞争力———零部件产业升级进步的支持,中国将永远是一个廉价、庞大、复杂的市场。如此来看,此次败诉意义深远,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对策以积极应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