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受“整车特征”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从紧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 10:14  中国汽车报

  放缓投资 减少采购

  -本报记者 冯英杰

  当今年2月WTO初步裁定我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整车特征”)违反贸易规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时,没多少人意识到,在WTO专家组就中国汽车零部件案当事方发布最终裁定报告后,目前已到了我国上诉的时候,同时,最终的裁决在11月将要出炉。就在决定“整车特征”命运的关口,我国零部件领域却发生了难以被人觉察的变化。进入2008年以来,外商在华汽车零部件投资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华采购也随之减少,汽车零部件巨头似乎在很短时间内就对中国失去了兴趣。在“整车特征”纠纷终审结果即将出炉的当口,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开始减少在华投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实在是让人感觉有些蹊跷。

  - “整车特征”终审结果 可能对我不利

  自2005年有关部门颁布“整车特征”以来,跨国公司的质疑从来没停过。为了平息质疑,也为了给跨国公司留出更长的过渡期,有关部门宣布“整车特征”推迟两年,即在今年7月1日开始执行。尽管如此,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还是提起了诉讼。今年2月,WTO专家组作出初裁,认定中方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高关税的政策,违背了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3月20日,WTO专家组就“整车特征”纠纷案当事方发布最终裁定报告。报告维持了专家组在2月13日发布的中期报告的立场,即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价值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税率征税的做法,违反相关贸易规则,并驳回了中方的辩护。按WTO的工作规程,裁定报告将在今年7月正式散发给所有WTO成员。此后,中国有一段时间的上诉期,终审结果将在今年11月正式发布。

  对于终审结果,业内普遍不抱太大希望。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争端解决小组作出过与初步裁决不一致的最终决定。这也意味着,在“整车特征”的中外博弈中,我国败诉的可能性很大。尽管终审翻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国起码争取了诉讼期,并拖延了正式裁决发布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跨国公司通过KD方式在中国疯狂组装汽车的进程。

  - 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从紧”

  在WTO终审判决发布前夕,跨国公司逐渐放缓了在华投资建厂或采购零部件的步伐。

  从“整车特征”发布后的2005年跨国公司的动作到今年上半年的动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2005年2月,“整车特征”发布,并宣布在4月1日正式执行,紧接着,跨国公司的第一个投资热潮来到,40亿美元的协议投资投向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和与此相关的项目投资占了当年投资总额的大头。到了2006年,仅上半年,跨国零部件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总额就已达到130亿元,全年接近300亿元。到了2008年,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的新闻明显见少,投资领域也多集中在汽车座椅、气门等项目上。

  从具体企业看也是如此,博世在2006年之前在华投资6亿欧元,从2006年至2008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计划追加6.2亿欧元。从2005年开始,博世每年都有新的投资项目,如2005年的苏州技术中心和无锡工厂,2006年在长沙和苏州的全资子公司。到2008年,尽管有博世底盘系统(大连)有限公司成立,投资却只有几千万欧元。德尔福也是如此,其在中国的企业达到15家,包括一个技术中心和一家培训中心,总投资达5亿美元。2008年,德尔福只有一个汽车空调压缩机厂在苏州投产。在整车厂投资关键零部件方面,前几年进展得风生水起,如大众的发动机工厂,进入2008年,这一切都没有了新进展。

  - 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从紧”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额的减少也佐证了其要利用“整车特征”败诉重回KD老路的猜测。全球咨询机构PAC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通用、丰田、福特3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零部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值减少80亿美元。2010年,3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采购额可能将减少160亿美元。相反,跨国公司又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汽车零部件。在前不久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始之前,中美之间一项有关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未来两年向中国出口总额达22亿美元的协议已经签署,其中包括汽车零部件对中国的出口。很显然,通过减少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跨国公司将铺平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路,从而实现下一步的目标。

  放缓投资,减少采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始实施“从紧”战略。

  是什么导致跨国公司在华纷纷采取“从紧”战略?“整车特征”案终审结果11月公布,跨国公司在华零部件投资放缓,两个有紧密联系的现象同时出现,不可能是一种巧合,甚至可以说,这是跨国公司为了下一步在华战略未雨绸缪的结果。因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在中国投资只是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同时能够向中国出口大量零部件,来维持自己丰厚的利润。同时,中国对进口整车征收25%的关税,对汽车零部件却只征收10%的关税,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最终销售,这样变相规避了至少15%的关税。如此一来,跨国公司为什么在“整车特征”终审前夕放缓投资、减少采购,转而谋求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