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7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中国汽车业是否会重新经历与四年前相同的阵痛?
曾记得2004年因需求不足,多数汽车企业无法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经销商被迫大量吃货,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链都紧绷绷。2005年中国汽车产能利用率创下新低,为58.6%。
与积压、产能过剩同时而来就是全行业的盈利下降、多数企业的亏损。2004年,汽车业销售收入为533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346亿元,同比下降21%。汽车业的行业利润率由10%下滑至2.3%。2005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9.89%,三分之一的企业亏损。
与2004年不同的是,目前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均看好中国汽车业的长远发展。纵观海外各主流国家的发展史,在其国民财力大幅增长的阶段,汽车都是消费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们承认汽车业并未进入长期拐点,但阶段性寒冬来临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车企们能否安然过冬取决于两点:其一,是否充分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在内部真正做到降本增效,在外部和经销商团结一致,而不是为贪得一时销售排行榜上的好名次而大量向经销商压库。是否真正能做到以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真正做到零库存?
其二,为打持久战准备了多少粮草?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应对眼前难关?是否做好了回暖时的产品研发和投产准备?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通用汽车学习。在经历了数次危机后,即将迎来百年诞辰的通用汽车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中。但通用汽车并没有压缩研发开支,也没有放弃新能源产品的生产。他所做的只是一边卖掉不赚钱或者赔钱的产品线,获得更多的现金流,来支持现在赚钱的市场(新兴市场)、未来有空间的产品(新能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