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访谈> 2012oica中国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张毅:加入WTO激发了中国汽车产业活力(2)

http://auto.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 20:10   字号:

  进口汽车冲击并不明显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想象的“狼来了”的严重情景在之后并没有出现,几年后,人们看到,进口汽车对我国汽车市场冲击并不明显。

  根据当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对汽车产品将实行3年过渡期保护措施。回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被认为可能受冲击最大的汽车产业,由于应对得当,进口汽车严重冲击国内汽车产业的情况并未出现。

  这是因为,有关部门在遵守承诺的前提下,对汽车整车进口采取了积极的引导措施,避免了整车的过度增长,同时促使进口汽车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使进口汽车成为国内汽车市场有益的补充。

  实际上,一直以来,进口车就没有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始终是起补充作用的。进口轿车在市场中的位置基本上是国内不能生产的车型,主要是一些高档、豪华、有个性的豪华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开放汽车市场是谈得最艰苦的内容之一。经过努力,中国汽车产业争取到了宝贵的3年过渡期。即从2002年至2004年继续实行汽车进口的配额许可证管理,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在2000年60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5%。同时,逐年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整车关税从2001年的70%(排量3升以下)和80%(排量3升以上),降到2006年7月1日的25%。

  在关税大幅下调、进口配额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承诺内容和我国汽车产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如何利用以履行承诺为契机来促进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提出了有序竞争、优化结构、保证满足国内生产需要的思路,有效化解了加入世贸组织可能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冲击,同时扩大了跨国汽车集团对中国的投资和诱发了国内汽车消费需求的“井喷”,把对进口汽车的需求转移到了对国产汽车的需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以来,一直受到高度贸易壁垒保护的中国汽车工业,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有效管理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营造了逐步、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为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汽车已非幼稚产业

  目前,虽然中国汽车业受到高油价、高成本压力,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依然乐观,在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产销规模增长仍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主流。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正由衣食为主向住行为主过渡,国内对汽车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自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 严格保护多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大举对外开放,长期受到抑制的汽车消费出现“井喷”行情,私人消费成为汽车市场主体。中国的汽车产销由2000年的200万辆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888万辆,年均增速高达24%左右。

  而未来2008年汽车市场在2007年全国汽车销量达到888万辆的基础上,仍将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从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看,政府仍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面,汽车的主导地位极其重要。

  从市场需求看,目前中国每1000人拥有不到50辆汽车,而全球平均水平为120辆,美国为750辆。中国很多家庭还没有第一辆汽车,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另外,随着中国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优越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显现,中国汽车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由于世界格局转变,加工工业逐渐向后发达国家转移;也由于中国具备地域广阔、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综合优势,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向前发展的趋势还会持续10至15年,甚至20年。

  中国汽车产业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是最让人担心的幼稚产业,现在已经发展成汽车生产大国,正在迈向汽车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合资合作的典范。

  从30年前开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与中国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合资合作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扩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企业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步。自主品牌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市场上,自主品牌和外国品牌的汽车产品共存共赢,互相促进,使消费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正在享受汽车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从人均GDP逐年增长中可以预见,人们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市场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口述:张毅  整理:赵文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猎庄)

微博推荐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