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意志酝酿介入
谁知道,正当C-NCAP盈利前景愈发明朗之际,业界对其如何“兼得公益性与盈利性”的质疑亦如影随形。
国内知名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中汽研从纵向上并不依附于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集团,但横向上却与几乎所有主机厂有着密切合作,其中除了每年接受政府授权委托的大量新产品认证外,还接受许多企业签约委托的商业性合作项目,这难免会让外界对其“中立性”产生质疑。
央视评论员更是尖锐地指出:“对于C-NCAP这样一个自订规则、收费测试的机构,当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的时候,它更像是一家公关公司,而不像是一家公正、透明、权威的汽车安全标准测试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显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记者日前从相关渠道获得确切消息,由质检总局牵头,组建官方的“新车评价规程”标准和碰撞机构的想法已经被提上日程。在C-NCAP成立之前,我国对于汽车碰撞安全仅有国家“强制性碰撞标准”,只是作为行业入门标准,其测试标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也正因如此,那些碰撞测试获得最高“五星”评价的车型,都毫无例外地被汽车厂商当做产品营销的“卖点”大肆宣传。
对此,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孙波表示不知情,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相关人员也表示:“不了解此事。”
“我们是有这个想法,但要真正付诸实践仍然面临诸多障碍,比如像中汽研那样的专业人才就很缺乏。”日前,一位接近质检总局的消息人士援引某官员的话说。在此之前,赵航本人也承认,政府相关部门确实向中汽研提出过“有意介入C-NCAP管理”,但类似的建议均被中汽研方面拒绝。
对此,吴卫并不担心,“C-NCAP作为唯一代表中国的NCAP机构,目前已经被世界NCAP组织所认可,后者不会再授权给国内其他机构;更何况,不是哪一家机构都拥有中汽研的实力和资源。”
C-NCAP既不能得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足额拨款,本身运作机构又非纯粹的政府机构,经费要靠中汽研承担,较大的检测成本要从别处收益来填补。分析人士指出,只要这个运作体系依旧,C-NCAP的绝对权威性便难以确立。
相关链接:
NCAP在国外如何实现“中立”?
盛行于欧美的新车评价规程(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简称NCAP),最早于1978年诞生于美国,是一种非强制性检测标准。随后以此为参照,澳大利亚、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NCAP标准也相继诞生。而目前全球最具权威性和测试标准最严格的欧洲NCAP,其是由国际汽车联合会(FIA)牵头,不依附于任何汽车生产企业、独立存在的第三方机构,所需经费由欧盟提供。至于美国的NCAP本身就是联邦交通部下属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署于1979创立,费用来自政府预算拨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