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影响车市走势因素五大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10:07  中国汽车报

  2007年即将过去,2008年就在眼前。关于明年汽车市场的走势,是每个业内人士心里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几位汽车行业的专家及经济专家,共同探讨影响车市走势的几大因素明年将会有何表现?

  对话人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首席研究员兼市场研究部主任 刘 明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汽车分析师 孙木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姚 杰

  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汽车产业研究服务总监 郎学红

  命题一

  排放标准升级、奥运会开幕利好还是利空

  因为有了奥运会,2008年成为一个不平常的年份。很多行业对“08奥运”寄予了厚望,汽车行业也不例外,把奥运当作明年的重大“利好”;与此同时,某些“利空因素”也使各个企业倍感紧张,比如排放标准的实施,尽管在技术上,国Ⅲ和国Ⅳ带来的技术升级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也仍然存在着顾虑。那么业内专家是怎么看2008年的这些特殊因素呢?

  孙木子:明年全国将实施国Ⅲ,北京将实行国Ⅳ排放标准,但对车市来说,基本上影响不大,但国Ⅳ标准的提前实施对汽车企业/产品的技术进步将产生积极意义。奥运会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奥运效应实际上已经提前透支,就当前而言,将对部分企业的个别车型销量产生影响,但对行业整体影响有限。

  刘明:北京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对北京市车市需求影响不大。2008年的奥运会对汽车市场的整体影响也不会太大。

  姚杰:从产业自身来说,明年将进入到一个竞争更加剧烈的阶段,在发展上的压力也更大了,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比如日系车的发展越来越快,对于其他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一种挤压的作用,通过竞争会使新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8年,国Ⅲ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等政策都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这样一方面促进技术升级,但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在技术升级的同时,产品的成本和其他费用也都得到提高,所以对于整个发展来说是有利有弊的。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准确地说,对市场不会有直接影响。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他们愿意接受品质更高、对环境更友好的产品,这样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关于奥运会,北京公交的变动较大。从北京的实践来看,公交的大力发展对汽车市场既有促进也有影响。因为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承担了交通的主要任务,使驾车环境得到改善,对汽车消费有所促进;当然也有一定影响,有些人会在公交发达的影响下,考虑暂时先不买车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郎学红:即使国Ⅳ排放明年初在北京实施,对整体市场影响也不会很大。主流车型都会有满足国Ⅳ排放的车型供应北京市场。奥运会的影响主要是对2008年上半年,特别是对第二季度北京市场会有一定影响。限行政策解除后,市场会出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对总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命题二

  新车上市表现将会怎样,是否会带来需求的增长

  有人说,新车上市就好像是汽车市场的“兴奋剂”,新产品的集中“登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2006年的新车推出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面市。这种情况在2007年稍有改观,汽车企业发布新品的速度放慢下来,与此同时,新产品对整个市场的带动作用也逐渐回归理性。因此,明年新车上市的表现及其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也受到了业内的关注。

  孙木子:就新车型投放的绝对数量上看,2008年新车型投放较2007年依然继续增长,同时,这也是进一步刺激消费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

  姚杰:目前,从新批项目来看,今年新批了几个轿车生产项目,多数为自主品牌;另一方面,已经在产的企业也加快了新品推出的步伐,合资企业也在不断从国外拿来新品种。与近年的增速相比,我想明年新品推出的节奏不会明显放慢。

  刘明:关于新车型的投放,与2007年相比,明年势必还会有很多车型投放,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总需求的影响不大。

  朗学红:中国的消费有追新的特点,新车对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2008年新车投放仍然会比较密集。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老车型进行一定配置升级,可以以高性价比赢得消费者。捷达和凯越能成为2006年和2007年单一品牌销量冠军,充分说明老车型可以有上乘表现。因此,2008年新车上市频率将会有所放缓。

  命题三

  价格走势是否会出现震荡

  关于价格走势一般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老款车的新价格,各种形式的降价和促销是刺激汽车消费不可或缺的手段。另一个是新车的价格。新产品对车市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不会亚于降价的冲击。因为新产品带来了新定价,对整个产品价格体系会造成一种新的布阵,这种情况也会引起一些连锁反应。价格走势也是影响汽车市场的重要因素。

  孙木子:自2006年以来,汽车市场价格虽然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降幅明显放缓。就2008年而言,价格走势依然会延续2007年的态势,即:继续下降,但降幅放缓。但其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具体体现在B级车市场关键车型的价格变化,其中最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应该是广州本田新雅阁最终价格的确定。如果其定价超过市场预期(的低),则极有可能在2008年第一季度引起乘用车市场的价格地震。

  姚杰:目前,汽车价格基本上已经进入到比较理性的阶段。一方面,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其并不是牺牲品质来降低价位,而是利用新的技术、更好的品质来维系自己品牌的力度,并进一步竞争,汽车价格应该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周期。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所以在性能价格比的构成方面,今年会与去年不太一样,但也不会是大幅度下降。毕竟,采用新技术会使得成本提高,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降价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讲,眼下,汽车企业并没有拿价格作为竞争惟一的优势,很多企业都提出要提升品质和价值,已经进入到相对理性的竞争阶段。汽车价格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不会出现通过促销活动来调整价格,这种调整是正常的,但不会是恶意的。

  郎学红:价格始终是中国汽车市场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之一。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汽车价格下降空间将非常有限。更多的汽车厂家会通过精益生产、降低总体库存水平、提高物流效率和提高营销的精准性方面来降本增效。降级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总体降幅不会超过2007年的水平。

  命题四

  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会影响汽车市场的增速

  从这几年的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宏观因素始终是影响乘用车市场,也是影响整个汽车市场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给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那么,2008年宏观经济环境将会有何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增速将有什么影响呢?

  刘明:2008年整体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但是GDP增长率将下降,从2007年的11.5%下降到2008年的10.8%。另外,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转为“从紧”。

  因此,2008年乘用车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20%的水平。从商用车来看,可能达到今年的18%增幅就比较难了。其次,今年经济的高增长,跟集中收费等一些政策有关。另外, 2008年消费环境未必能像今年这样好,因为2007年油价相对还比较稳定的,而明年的油价很可能不会低于100美元的水平了。总的来看,2008年的汽车增长速度可能会在15%左右。

  孙木子:引用一位经济学家高善文的观点:“在周期的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过去几年所面对的持续不平衡的状况,在2007年可能已经达到了最高点。从2008年以后,开始进入了一个逐步缓解的过程。”简单的就GDP增幅来看,2008年GDP增幅依然维持相对高位(10%上下)的增长,但增幅较2007年有所降低。因此,相应的,明年的汽车市场仍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

  姚杰:从国家总体宏观经济来说,明年还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所以宏观环境对汽车市场的促进作用应该还会像前几年一样。

  郎学红:新华信对2008年汽车市场的判断是总体增幅保持在20%以上。 乘用车市场增长率基本与2007年持平,乘用车出口将大幅度增长。受宏观经济紧缩政策的影响,商用车增长将有所放缓。但适度紧缩政策对汽车市场不会造成明显影响。推动乘用车消费的主要动力是消费意愿,或者说与消费信心有很大的关系。

  命题五

  车型细分市场是否会“逆流”而动

  在今年的细分市场中,有两个“意料之外”:一个是微型车市场的急剧萎缩,让业内人士出乎意料,对于小排量车的鼓励政策也没能唤起人们对微型车的消费热情;另一个是SUV市场的快速增长,高油价似乎也没能挡住消费者对于越野车的追捧。这些细分市场的变化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让人不得不猜想的是,明年的细分市场是否也会异军突起?

  刘明:细分市场的走势会延续2007年的态势,但是要密切重视油价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如果油价上涨太高,可能影响低价车市场,因为这部分人群对费用的敏感度比较高,如果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或者利润下降,可能会对高端车的影响较大。

  孙木子:就细分市场来看,B级车市场可能相对更加被看好。尤其是新款雅阁、M6和前一段时间上市的蒙迪欧致胜等车型的推出,B级车产品价格的进一步滑落,B级车产品在乘用车市场所占比例将有上升趋势。但微型(A00)轿车市场继续不被看好,在乘用车市场所占比例可能进一步滑落到5%以下。

  姚杰:在细分市场方面,明年还应该维持目前1L~1.6L汽车占权重较大的这样一个结构。市场上不应该有明显的突变。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小排量的车还会进一步的减少。从细分市场的表现上来看,个人消费观念是很重要的。

  -本报记者 陈晓芸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