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赢赢在哪--解析上南合作如何发挥协同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18:23  新浪汽车

  今天,上汽与南汽控股方——跃进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长三角汽车工业的融合迈出重大一步,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上南合作,如何从双方携手开始走向双方共赢?这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中国汽车界,上汽和南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上汽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南汽是中国知名的汽车集团,双方资产规模大、产品系列丰富,旗下各类整车、零部件及服务贸易企业众多。两大集团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互享、产品互补、技术互助、人才互动,真正做到互惠互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机遇,又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随着合作大幕的拉开,双方都已经做好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

  双赢之一:共同发展自主品牌

  伴随着两大集团的历史性握手,自主品牌将成为双方全面合作中协同性最强,资源共享率最高的全新平台。荣威和名爵分别作为上汽和南汽推出的自主品牌,血缘相亲、风格相近,如何协调发展,已经是各方关注焦点中的焦点。

  全面合作之前:

  各自建设——上汽和南汽都为荣威和名爵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上汽购买了罗孚75、25车型技术及相关发动机技术,5年将推出5个车型30多款产品。南汽收购了MG罗孚及动力总成的全部资产,之后确定MG名爵项目设计为20万辆整车、25万台发动机、10万台变速箱。

  各自经营——荣威和名爵都已经完成了品牌导入和产品推出,赢得了市场的赞许。荣威750自今年3月5日正式上市以来,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目前累计销量已超过15000台,在所属细分市场居第三位;调查显示,荣威品牌的知名度达到55%,成为中国中高端轿车市场中知名度上升最快的一个品牌;2007年全国轿车客户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荣威750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为77.5,在畅销新车中名列第二位。而MG名爵3月举行下线仪式,8月底MG7正式上市之后,销售量已经达到5000辆左右.

  上汽集团和跃进集团负责人明确表示:荣威和名爵,作为中国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的代表,将在两大集团全面合作之后,迈上全新的高度,两大品牌将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开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联合发展的全新局面。

  ——全面合作之后:

  品牌共存——上汽将实行双品牌战略,荣威和名爵两个品牌将长期共存下去。由于两者技术上都源于MG-罗孚,有着浓厚的英国血统,双方拥有许多共同点,成为融合的基础,但市场侧重会有所区别。荣威将被定位于绅士品味,MG名爵品牌将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跑车系列。全面合作后既要发挥目前荣威在国内市场日益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也要充分利用MG名爵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双方销售网络和供应链体系的协同效应,形成细分市场错位竞争,达到双赢。而后续产品的规划和推出将在全面合作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未来两大品牌的新车型将做到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充分体现各自的特点和技术储备,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拓各自不同的细分市场。

  资产共享——名爵项目的整车资产将并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车),由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一体化管理,统一采购、研发、营销、IT系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生产基地不再以品牌进行划分,而是以产品平台进行划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生产基地的利用率,降低成本,避免重复建设。上海汽车还将追加投资,对名爵生产线进行完善和提升。到2010年,名爵的产销量将达到20万辆以上。

  研发共融——南汽名爵在英国的研发人员将部分进入上海汽车(英国)海外工程技术中心,而名爵在国内研发人员将部分进入上海汽车全球技术研发中心,使得上海汽车的研发能力更强。

  全面合作之后,两大自主品牌充分融合,将极大地提升两个品牌的竞争力,减少重复投资,发挥协同效应,消除市场摩擦,在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上显现各自特点,最终取得双赢。

  双赢之二:互补商用车资源

  上汽与南汽全面合作之后,在商用车领域将充分实现互补。

  全面合作之前:

  上汽——除了上汽通用五菱在微型车领域保持领先之外,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上汽已经在客车和卡车等商用车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旗下商用车整车生产企业包括上海汇众、上海申沃和上汽依维柯红岩三家公司。其中上海汇众主要产品有伊思坦纳商务车和重型卡车,上汽与瑞典沃尔沃合资的上海申沃公司主要生产城市客车、城郊客车和客车底盘;上汽依维柯红岩则是今年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重组重庆红岩汽车公司之后成立的新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重型卡车,新公司成立后,发展迅速,1~11月共销售重卡22529辆,同比增长79.3%,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24000辆。

  南汽——商用车是南汽最主要的优质资产。旗下龙头商用车企业——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是中意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目前该公司产品分为IVECO和跃进两大平台。IVECO设计纲领为年产6万辆轻型汽车、7.5万台柴油发动机。跃进品牌设计纲领为年产10万辆轻、中、重型汽车,产品系列涵盖跃进轻型载货车、凌野重型载货车以及客车底盘及专用车等。

  全面合作之后:

  在产品线方面——南京依维柯的IVECO品牌价值较高,在并入上汽之后,能迅速弥补上汽在轻客市场的短板;同时,跃进品牌加入之后,也使得上汽在货车市场有了更强劲的竞争力;上汽在商用车方面正式形成了全系列完整的产品线,乘用车和商用车并举的战略将得到有效实施。

  在资产关系方面——上汽和南汽在商用车整车领域有相同的外资合作伙伴——依维柯公司。上汽于2006年9月与依维柯合资成立了上汽依维柯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并于今年6月兼并重组了重庆红岩汽车;南汽与依维柯的合作则长达10多年。上汽和南汽全面合作之后,有利于统筹双方与依维柯的关系,在产品引进与开发、市场定位与推广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提高南京依维柯在中国商用车市场的地位。

  在研发能力方面——南京依维柯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轻型车公司,依托意大利依维柯公司的雄厚技术实力,联合包括乔治亚罗意大利工作室在内的世界著名汽车设计公司,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品开发能力。上海汽车今年6月设立商用车技术中心,投资约2.1亿元,主要从事商用车整车、发动机和零部件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测试与评定等业务,旗下汇众、申沃和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也有相应的研发能力。上汽和南汽全面合作之后,必将使双方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整合。

  双赢之三:盘活南京菲亚特资产

  除了自主品牌和商用车版块之外,作为南汽旗下的主要乘用车合资企业——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在上南全面合作后何去何从,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全面合作之前:

  南京菲亚特成立于1999年4月,是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股份公司共同组建的大型合资企业,双方各持股50%。尽管南京菲亚特公司近年来推出了派力奥、派力奥·周末风以及西耶那等多款产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市场表现不太理想,企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全面合作之后:

  按照协议,南汽所拥有的南京菲亚特50%的股份将转让给上海汽车。目前,上海汽车正在为南京菲亚特公司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一旦菲亚特集团退出合资公司,上海汽车将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注入新鲜血液。既为上汽产能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又使困扰南汽多年的这块资产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上汽和南汽有信心用足用好这块资产存量。

  双赢之四:推进零部件和服务贸易

  上汽和南汽在零部件领域曾经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曾和意大利泰克西公司成功组建了华东泰克西铸造有限公司,2002年投入生产以后,产销规模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产品大量配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南京依维柯、南京菲亚特、北京现代、安徽江淮等多家主机厂,并销往欧洲市场和北美地区,成为上汽和南汽在零部件合作领域的典范。如今上南全面合作后零部件和服务贸易能否延续这种良好关系,同样令人关注。

  全面合作之前:

  上汽以拥有规模最大、技术最好、配套最全、竞争能力最强的零部件体系著称于中国汽车工业,旗下零部件二级企业20多家,涵盖汽车饰件、底盘、电子电器、动力总成、空调、模具冲压、热加工等多个领域。南汽拥有铸造、锻造和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

  全面合作之后:

  按照此次全面合作的协议,南汽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东华公司将划拨其股份的75%给上汽。上汽将利用零部件发展的强大实力和丰富经验,对南汽旗下零部件企业进行重组,零部件业务逐步走向融合,并实施一体化管理。随着上汽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发展,双方的零部件企业将激发出更大的活力,业务也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南汽的服务贸易板块此次也将通过东华公司为桥梁,与上汽服务贸易板块对接。上汽在服务贸易领域,包括销售、物流、进出口、汽车文化、IT服务等多个方面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南汽服务贸易板块资源加入后,将对其形成有益补充。

  总之,此次全面合作将是强强联合,互补双赢。上汽将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南汽将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双方将共同为长三角联动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上汽和南汽双赢的集中体现。

  面对未来的发展,上汽和南汽都充满必胜的信心。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