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
两年前,当中央决策层高屋建瓴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国策提出来,自主品牌终于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困境走出来,尽管前途充满坎坷。自主开发、自主品牌一夜之间几乎成为在中国所有汽车企业争抢的一只“红顶子”。尤其当相关优惠政策向自主品牌倾斜的时候。
今年7月,一贯低调,务实的广州本田宣布,成立“中国第一家由合资公司独立投资的研发机构”,推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随后,依托广告投放的实力,在媒体中间掀起一轮“热炒”,尽管品牌的名字还没起好,此举最后竟被某报升格为“前无古人”的创举。
我们说,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不是一回事。自主开发自主品牌企业能作,合资企业也能作;而在合资企业作自主品牌,就成了一个尴尬的命题。按照广本中日双方50:50的投资比例,即使就叫“广州”牌,也有日本人的一半权益,因此只能叫“半主品牌”。而广本的中方婆婆――广汽集团此次在广州车展上推出的一批清洁能源概念车,因为独享知识产权和品牌权益,那才算得上广汽的自主品牌。
说到“第一个”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稍稍关注汽车业的人们都知道,早在1997年,上汽和美国通用合资,在建立上海通用的同时,就同步建立了泛亚汽车研发中心;同年,上海大众开始投资22亿元,历时五年,建立起研发中心和中国最大的汽车试验场;并花费一亿元,派出40名年轻工程师赴德国大众进行为期三年的汽车研发的高级培训。桑塔纳(参数配置 图库)3000、帕萨特(参数配置 图库)领域、POLO劲情、劲取的造型和内饰,都是本土自主研发的成果。就在广本“第一自主品牌”宣布的同时,一条被忽视的新闻是,大众集团委托上海大众开发一款面向中国和北美的全新中高端车型,足见其技术实力。
在合资企业中打造一个新品牌并非易事。品牌是要投入大把金钱、历时数年数十年打造的,还要开发出一个完整的车型系列来支撑。中方有意愿,外方能否耐心陪你玩,在合资企业里再造一个和国际名牌平起平坐的品牌?而作出一个二流三流的附庸品牌,是官方和百姓的期待吗?
上海大众一位高层人士说:所以我们把自主研发的重点放在消化掌握世界先进的汽车研发技术,放在培养人才上。我以为,把合资企业中技术和人才积累用于打造货真价实的自主品牌,形成中国本土汽车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改革开放,引进合资的初衷。君不见,上汽集团自主品牌荣威、双龙的高管人员、技术骨干90%以上都有在大众和通用两个合资企业工作培训的经历。
艰苦创业十余年的第一代自主品牌如何看待合资企业的半主品牌?不久前,谈到广本宣布的“第一个” 时,国内一家企业的高层激动地说:这样所谓的自主品牌只会拿来本田一个旧车型,替日本人去打中国品牌。打的就是奇瑞(参数配置)、就是吉利。它会去触动本田在中国的利益吗?
我认识广本的中方总经理符守杰先生,一位温文尔雅,对中国汽车工业充满抱负的企业家,我相信他的初衷绝非如此。但是我不得不说,比起那些在千难万难中熬出来的,在国内外市场频频受到跨国公司打压的,起码还要苦战20年才解决生存问题的中国自主品牌来说,他们对“自主品牌”四个字的感受并不相同。
广本的“自主品牌”如果作为个案,我看不妨尝试。但是如果跟风,“搞运动” 般的在所有汽车合资企业强行搞,最后必然出现一批不伦不类的畸形儿,劳民伤财。在中国汽车业的历史上,图虚名得实祸的事情,我们见得还少吗。
奇瑞的奠基人詹夏来曾这样描述中国自主品牌现状:在中国,舆论环境比前些年有了本质的改善,自主品牌成了香饽饽,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还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敌我“相持阶段”都还没有到来,我们还是八年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严酷局面。只有自强自省才能由弱变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