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瀚
“吉利现在是一个调整期,调低销售预期是为了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北京吉利大学国际报告厅,吉利换标仪式后,习惯以豪气干云形象示人的李书福神色凝重。
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公布于中期业绩,上半年纯利为8241.6万港元,按年倒退31.9%,仅及雷曼全年盈利预测的36%,及市场共识的27%。
面对困境,李书福宣布将吉利全年销售目标,由24万台下调至19万台。
“吉利是吉利,吉利很尊敬丰田,但吉利不是丰田。”在这样的困境下,曾提出以丰田为镜的李书福的豪言也有所收敛。“汽车工业就象在长跑,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调整是很正常的。”
正如李书福所意识到的,吉利的瓶颈不仅仅在品牌本身。品牌提升,是吉利目前的当务之急,但品牌不可能脱离其他因素单兵突进,品牌更不仅仅是 “投资360万换标”那么简单。
李书福说,“如果把企业发展比喻成木桶,吉利现在要思考的,不是品牌、车型、管理哪个是短板的问题,而是企业全面调整和发展的问题。”
吉利的困境,事实上是浙江乃至中国民营企业整体遇到的普遍问题。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公司,吉利的成败不仅关乎李书福及其团队,也关乎中国汽车自主方向努力的成败。
如何打破瓶颈,浴火重生,考验着李书福和吉利的智慧。
李书福和吉利的DNA
一个和吉利长期接触的媒体同行说:李书福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吉利的面貌。李书福的豪气和粗中有细,已经深深融入了吉利品牌的DNA。
从10年前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李书福就是以一个颠覆者的形象出现。他对汽车产业管制的抨击,让人击节叫好,却又不脱草根本色。
在外国媒体的眼中,李书福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汽车,他的一些豪言壮语也很快传遍世界主流媒体,引发一番“中国汽车威胁论”波澜。
冒险、创新和草莽是这一阶段吉利企业的基本形象。
早期,李书福本人就是吉利汽车最大的形象代言人,他的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也让吉利企业的品牌DNA深深烙上了草莽粗放的痕迹。
直到吉利汽车上市后,李书福爱“放话”的习惯才有所改变。记者们转而经常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是上市公司了,不能随便说话。”
从吉利飞车布达拉宫、央视CVVT广告投放、360万全球征集车标、静音挑战赛、远景(参数配置)/卡罗拉(参数配置)试驾对比、到 “吉利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吉利每一步都试图摆脱低端低价车的品牌形象,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吉利从品质、技术、价格到服务等各个方面来讲,跟国外同类产品的距离不远。可为什么人家总觉得吉利不是一个好产品?我们一直比较迷惑。”李书福这样回顾对吉利品牌的思考。
“后来仔细研究才悟出来,你技术再领先,质量再好,服务再优秀,如果品牌问题不解决,终归还是不行。”
目前看来,吉利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美誉度偏低,品牌联想较差,品牌形象低端,几乎没有品牌忠诚度,品牌表现始终差强人意。
吉利的消费者中,很多人认同李书福的创新和草莽形象。但在品牌构建上,如果不做创造性的转化,吉利品牌与李书福本人联系过于紧密,“农民企业家”形象会是吉利致命的制约。
这次吉利换标,全程媒体预热充分,关注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但如果企业的品牌DN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换标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强人李书福
吉利首批轿车1998年已经生产出来,却直到2001年底,部分车型才首次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至此吉利汽车才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
突破管制,进入汽车行业是李书福的成名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作为企业创始人的李书福是经营高手,又是企业绝对的精神领袖。如何处理分工和放权,是李书福的一大难题。
2002年5月,吉利集团开始从“家族时代”过渡到“经理人时代”,淡化了家族企业的色彩。李书福的三个兄弟完全退出决策层,并在吉利上市前后,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
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说:“自主创新的公式是人才加技术。只有花大力气培养、引进人才,才能让新技术、设备活起来,发挥出自主创新的活力。”
但现状是,在职业经理人的选择和使用上,吉利汽车在收放之间摇摆,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与频繁离任成为吉利的硬伤。
2002年,原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徐刚,接任吉利集团CEO的职务;2003年2月,吉利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2006年北京车展前夕,吉利从华晨挖来赵福全助其进军欧美市场;之后加盟吉利的,还有奇瑞(参数配置)的祁国俊等人。
正如业界所评论的,“吉利从未停止其挖角行动来壮大高管团队和充实人才,但这些汽车界精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先是南阳重回上汽集团,柏杨黯然离开,徐刚也在不久前悄然淡出。
经历过徐刚、南阳等人事风波后,李书福似乎更相信自己的老班底。虽说在技术方面,他挖来了华晨的赵福全、奇瑞的祁国俊等大将,但在商务方面,李书福仍有相当自信。
李书福徘徊于授权与集权之间,也是吉利无法突破瓶颈的重要原因。
瓶颈与机遇
李书福不愿意别人将吉利和奇瑞相提并论。
“我们和奇瑞不一样,我们是民营企业,他们有国家的支持,吉利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可以了。”李书福说。
的确,吉利作为一家浙江台州的民营企业,政策上早期得不到市场准入,后来发展中也难以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目前也未享受政府的太多优惠政策,其发展确实不易。
吉利发展中的最大瓶颈是资金。为此,吉利选择在香港上市,却遇到了香港长期低迷的市盈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得不到很好实现。加之吉利摊子太大,获利却偏薄,难以获得青睐。
吉利凭低端经济型家用车起家,但这个市场在合资企业的向下挤压下,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同时,急于向上爬升的吉利,却在作为“根据地”的低端市场上也拿不出竞争力足够的产品。
上下交逼之间,李书福和大批浙商伙伴一样,把希望放在了出口上。他深信,以其低成本制造能力,在全球布局后,吉利将有机会赢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今年调低了销售预期,但吉利2015年200万辆产销的目标没有改变。”李书福说。
11月20日,吉利汽车(0175.HK)宣布,其联营公司浙江吉利拥有70%股权的上海美嘉峰公司与俄罗斯Rolf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总值15亿美元的协议,向俄罗斯出口及销售吉利轿车。
但从11月10日开始,俄罗斯政府宣布停止接受汽车生产商递交的汽车工业组装优惠申请,之前所有中国汽车企业递交的申请都未获得批准。吉利的俄罗斯梦遭遇毁灭性打击。
吉利汽车副总裁、新闻发言人王自亮表示,“吉利还要继续在俄罗斯开展业务,至于在俄进行本地化组装一事现在看来只能再相机而行了。”
根据吉利2007年至2015年的海外出口规划,从今年起实施出口“三步走”战略:2010年,全球销售80万辆,出口占1/3,即27万辆;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1/2,即75万辆;2015年,全球销售200万辆,出口占2/3,即130多万辆。
吉利将未来押宝在了出口,但这条道路并不好走。
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表示,他们仍看好吉利的发展,“虽然从2006年开始的战略转型会在短期内对公司盈利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将从根本上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鉴于其在研发和零部件供应体系上具有优势,同时产品组合向中高档延伸将提升其盈利能力,我们仍然看好其发展前景。”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