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亏16亿美元 克莱斯勒浴火难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8:41  财经时报

  在经历了一系列“浴火”事件:关厂裁员、更换新东家、CEO易主之后,克莱斯勒的重生迹象迄今难觅

  看来,2007年注定不会给克莱斯勒留下美好的回忆。这一点,连其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德利(Robert Nardelli)也不得不承认。

  “今年,我们的亏损额度将达到16亿美元。”12月6日,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引用了纳德利的无奈之语。而在上一年,其亏损为15亿美元,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排名第五,位于通用、丰田、福特和本田之后。

  与福特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一样,纳德利也是克莱斯勒的“空降兵”。在8月份加盟克莱斯勒之前,他曾是家居用品公司——家德宝(Home Depot)的CEO.“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的纳德利,脸上写满了希望。”在纳德利赴克莱斯勒履新之时,有媒体曾如此描述。

  但四个月之后,“满怀希望”的纳德利却不得不宣布,克莱斯勒今年的亏损与去年相比,有增无减。

  在经历了一系列“浴火”事件:关厂裁员、更换新东家、CEO易主之后,克莱斯勒的重生迹象迄今难觅。

  亏损数额增加

  克莱斯勒在今年仍将亏损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

  消息人士透露,纳德利在近期的一次发言中称,克莱斯勒在今年的成本将超过640亿美元,而利润数字却无法实现630亿美元的目标。这样一来,公司在今年将面临16亿美元的亏损。而在此之前,克莱斯勒北美地区的销售副总裁斯蒂芬·兰德里(Steven J. Landry)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演讲中,也表示公司今年的各项支出将多于全年收益,二者的差额在10亿美元以上。

  这显然与纳德利上任之初的工作计划大相径庭。

  今年8月,从家德宝的首席执行官位置上离任之后,纳德利接过了克莱斯勒的“东家”——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伸来的“橄榄枝”,出任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我深信,我们能够保持克莱斯勒的复苏势头,并使这个伟大的美国标志迈向全球拓展和竞争之路。”上任之后的纳德利如此表示。

  但现实却冰冷无比。继2006年亏损15亿美元之后,在即将结束的2007年,克莱斯勒的低迷景象并无改善,亏损金额更是不降反增,预计为16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克莱斯勒在今年之所以持续亏损,主要是克莱斯勒在与戴姆勒分手、转投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时,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支出。并且,在削减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据悉,克莱斯勒目前削减的岗位总量多达数万。

  除此之外,美国市场节节下滑的销量也令克莱斯勒头疼不已。克莱斯勒表示,其11月份在美国市场的销量跌幅为2%。但在该汽车制造商提供给经销商的一份材料中显示,其11月份的车型零售量则同比下降了16.5%。

  而作为克莱斯勒的持有者,Cerberus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家资本管理公司在挣扎于美国市场的信贷危机之余,还要绞尽脑汁地为克莱斯勒的债务筹集资金。

  悲情美利坚

  在整个美国汽车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克莱斯勒的复兴之路更加坎坷。克莱斯勒的一位北美高管近期表示,由于生存状况“异常艰难”,公司将在2008年里调整北美地区的生产计划。

  分析人士预测,包括克莱斯勒、通用、福特在内的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其今年的销量大概在1600万辆左右,这一数字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

  而随着丰田、本田等日系厂商的市场地位的提升,克莱斯勒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目前,克莱斯勒在美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6%下滑至10%左右。

  鉴于此,有观点认为,克莱斯勒的当务之急是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在新兴市场寻找机会。毕竟,克莱斯勒销往美国市场之外的车型只占其总销量的8%。

  与此同时,新车型的研发工作也应当被提上日程。尤其是随着油价高企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小排量车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而在这一细分市场,克莱斯勒的车型却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弥补不足,克莱斯勒已经与中国的奇瑞签订了有关小型车生产的合作协议,与印度马亨德拉汽车公司的谈判也在进展当中。

  但在纳德利看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减少克莱斯勒庞大的成本支出,显然更为重要。在他的领导下,克莱斯勒正在执行的解决方案是,削减25000个工作岗位,停产四款车型,以及压缩克莱斯勒、道奇和JEEP品牌的经销商数量。

  “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就是在某种情境下,必须杜绝成本支出的发生。公司必须对所得的收益进行合理使用。”克莱斯勒副总裁兰德里说道。

  对于克莱斯勒的发展前景,曾有高层表示,公司将在2008年实现收支平衡,进而在2009年再次盈利。

  作为家德宝的前任CEO,纳德利曾经因为业绩不善而丢了饭碗,在克莱斯勒,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本报记者 马吉英)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