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汽车行业还属于“受保护”行业,只有经过主管部门“钦点”的少数国有企业才能造汽车。那时没有多少人看好奇瑞、华晨、吉利这样的企业,更不会预见到自主品牌能形成今天这样的气候。当时人们还把汽车工业发展的希望更多地放在那些“身份正统”的国企身上。
然而,历史有时会和人们开玩笑。正如晚清时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逐渐丧失了祖先骁勇善战的传统一样,国家的“保护”也让一些国企满足于借国外品牌和技术挣钱的安逸生活,对于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等比较艰苦的事情,则不甚上心。
贵报前一段重点策划了“奇瑞百万辆下线”系列报道,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尹同耀等创始人回忆最初艰苦创业时的点滴。正是当年汽车行业里习惯于戴“有色眼镜”看人,奇瑞这样“来路不正”的草根企业才经历那些坎坷、磨难。好在奇瑞等一批不畏困难、迅速成长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英雄不问出处”。
时至今日,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外部环境已比往日改善很多。江淮、力帆、长城等立志造自主品牌轿车的企业,也相继获得“准生证”,搭上自主品牌的又一趟“快车”。但回顾一些自主品牌企业通过有关审批的过程,不免有些“勉强挤上车”的心酸与无奈。
我们在庆幸自主品牌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同时,也期望今后有类似情况时,有关政府部门能给有优质资本、专心做汽车的企业更多的机会。不给机会,怎知不行?就算失败,也会给后人留下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日后“中国的丰田”,有可能就从今天这些“勉强挤上车”的企业中诞生。
牛跟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