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赵文杰
国际采购商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青睐,国家“十一五”规划对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力的定位,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正处在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
不过,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使成本压力加大,各跨国巨头的强势竞争也使很多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国际汽车生产厂家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严密的产品配套体系、较高的产品技术门槛,都给本土零部件企业带来了严峻考验。
本土零部件企业难进配套体系
目前,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已悉数在我国建立合资公司,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公司也相继进入我国,且来势凶猛。诸如德尔福、伟世通、博世、电装等跨国零部件公司,以合资、控股、独资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起零部件企业近500家。
由于欧美、日韩跨国零部件公司管理先进、技术领先、产品质量高,而整车合资企业的中方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缺少话语权,在采购零部件方面,往往由外方掌控。所以外方控股、独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往往成为首选,特别是在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领域,外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更占有优势。
目前国内零部件供应体系分为日韩模式、欧美模式和本土模式三种。日韩模式的特点是封闭性比较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结合非常紧密。欧美企业的开放程度要高许多,但在关键零部件采购上,仍然会偏向于博世等欧美企业。
跨国公司配套体系的严密有其客观原因。很多整车企业在最初设计车型的时候就与配套厂家进行同步研发,长期的技术合作,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相通的文化使他们的关系愈加紧密,外来者若要打破这种壁垒自然不容易。
所以与国际大鳄相比,除了自身规模、资金、技术与外资相比处于劣势外,本土厂家还面临着体系完整度强、门槛高的窘境。
据记者了解,在商用车、客车领域,整车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主要以本土企业为主;而在轿车领域,特别是在中高级轿车领域,虽然有的车型国产化率已达80%,甚至90%以上,但是基本以在华的合资、独资企业的产品配套为主;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领域,外资企业零部件已占到95%以上。
另外,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时间较短,零部件企业正在成长中,整车厂家对企业产品质量、供货期、价格、服务等都不确定。再加上政府或上级单位指定采购、保护内部控股零部件企业利益、压价降低采购成本,整车生产厂家一般都会把同一种零部件采取A、B、C几家分等级配套订货。
一般A级供应商可能分配60%~70%的供货量;B级供应商可能分配20%~30%的供货量;C级供应商可能分配10%的供货量。同一种商品的A级供货商,一般要比B级供货商的供应价格高5%左右。
由于同一种零部件分几家采购,这就使得对供应商的取舍、采购量的变动、采购价格、返款等主动权完全由整车厂家控制,零部件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在农用车,轻型客、货车,微型客、货车及微型轿车领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
有的整车厂家产量只有几万辆,甚至几千辆,同一种零部件,也要分给几家供应,使零部件企业更陷入困境。
中国企业机会在二、三级配套
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有了进步。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部分本土企业已具备自主开发和系统供货能力。
另一方面,国家坚持的整车零部件特征管理办法也为本土零部件企业带来商机。在政策督促下,合资企业如奔驰、宝马等正为完成40%零部件国产化的底线而忙得焦头烂额。本土零部件企业应抓住机遇,利用为合资企业配套零部件的机会,提高技术实力,缩小与博世、电通等世界一流零部件供应商的差距。
由于目前国内整车市场品牌多、车型多,给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商在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专业化、规模化方面,带来极大困难;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汽车换型快、生命周期短,供应商在不能确保其产品在几年内能否稳定供应的情况下,一般不敢冒风险投资,进行研发新产品、搞工艺改进等。如此一来,适应新车型的能力就会下降,淘汰出局的风险就越大。
由此可见,在各整车企业的全球供应体系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大的机会还是在于二、三级配套,即为一级供应商提供支持。
一级供应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除了极少数关键和专利技术零部件外,大部分零部件都会寻找合作厂家进行生产,这就为国内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机会。
汽车业界资深专家陈光祖认为,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做一级配套供应商的确有些困难,但是做二、三级配套供应商完全有可能。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某些细小零部件上的制作工艺是比较先进的,极具竞争优势。
跨国和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电装中国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电装有很多二级供应商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现在整车厂商采购体制越来越严格,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与之相适应,必须不断扩大自己实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做到系统开发、系统供应。”
“由于整车厂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剥离和外包,把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制造和装配责任推给供应商,系统供应商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因此缺乏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小零部件企业很难与整车厂家进行直接配合。”
广州金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玻璃和后视镜为主,其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中国建厂的这些国际汽车公司,它们会对一些材料密集、有一定加工难度或不便运输的部件进行择优采购,首选应该是国内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因此,在二、三级配套上,有实力或经过改进能达到全球采购商要求的中国企业,机会将更多。”
由此看来,我国零部件企业应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方面加以重视,投入相应研发费用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这样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中国零部件企业还应积极面对全球采购、择优采购的大环境,尽快从集团、地方、部门狭窄的配套关系中解脱出来,打破门户之见,面向广阔的市场,主动寻求更多机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