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昭融 周远瞻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7年7月30日傍晚时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业界迅速传开:备受关注的上汽、南汽合作谈判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这预示着双方的全面合作即将启动。这一天距离今年4月上海车展前夕上汽“掌门人”胡茂元突然主动向南汽伸出橄榄枝,恰好是整整100天。是为“百日闪婚”。
短短数天之后,南汽集团总经理俞建伟即在南汽内部披露了与上汽沟通达成的初步合作意向细节:上汽与南汽将进行全面合作,双方的资产全部融合在一起统一管理,上汽将取得南汽100%的控股权;而作为交换,南汽现有四大股东将在上汽集团中持有10%至15%的股份。
对于两家规模宏大的企业走向合作而言,这次“牵手”确实“闪”得够可以的,但实际上,源起于“罗孚之争”的上、南恩怨已经纠葛了长达3年之久。这3年中,分争离合,究竟是谁踩动着双方合作的离合器?又究竟是谁在短短百余日之内,将这辆长期犹疑不前的合作大车挂上了激情燃烧的S挡?恐怕谁都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有四个身影,在这场博弈中至关重要。
陈虹的忧虑
2005年7月,英国没有以标志性的阴郁沉闷的天气来迎接陈虹,晴朗的天空让这位中国汽车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感觉不错。创造上海通用奇迹,帮助上汽超越一汽,经历过无数风浪的陈虹在这个早晨还是有些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上汽已经购得了罗孚75、25的平台,只要此次顺利地将罗孚的资产拿下,上汽主导的自主品牌“第二条路”就能完整开头。接下来,以罗孚、MG双品牌同时进攻国内外市场,上汽不仅将摘掉自主品牌羸弱的帽子,还将成为自主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先锋……
陈虹整理了一下飞扬的思绪,重新审视了一下另外两个竞争对手,认定它们开出的条件与己方的条件有明显差距。他至今仍然认为南汽参与到这场竞标中是负气之举,而且以低于上汽甚多的价格投标,也实在有些草率。况且上汽已经成功收购了罗孚的主要技术平台,于情于理,普华永道也应该把罗孚完整地交给上汽。想到南汽,陈虹甚至有一些同情,这家资金状况和影响力都很普通的国内车企,想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来实现中兴,实在也算用心良苦。此时的陈虹尚不知道,几天以后,他将不得不面对此次英伦之行空手而归的窘境。
其实,说空手而归并不准确,事实上老辣的英国同行至少为刚刚谋求参与国际市场活动的中国汽车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普华永道最终将罗孚的破产资产及MG品牌判归南汽。同时半道杀出的福特还行使了优先购买权,横刀夺走了上汽当时最看重的罗孚品牌。英国人用他们从殖民地撤出时的手法处理了即将告别不列颠姓氏的罗孚,除了将其一分为二以外,还设置了重重障碍。陈虹发现,事实上南汽和上汽从罗孚买到的东西瑕疵重重。即使中国两家企业能不计前嫌走到一起,也不得不面对来自本田等诸多国际车企在技术知识产权、MG品牌等方面的刁难。而如果两家不能携手,那么人祸恐怕还会来自萧墙之内。
罗孚就好像一根月老的红绳,七绕八绕地把两家原本无甚渊源、且门户也不咋当对的国字号车企拴在了一起。陈虹知道,上汽的自主品牌路已经不可能像他原本期望的那样平坦了,注定要经历许多之前没有考虑成熟的困难,而在这条路上,或许上汽还得牵上原本并不期望带着玩的南汽的手。
或许陈虹当时并不知道,在南汽董事长办公室里,有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也在负手远望罗孚在中国的未来。
王浩良的倔强
2005年5月,王浩良沉默地坐在前任黄小平已经坐了20年的座位上,表情并不轻松,但也看不出有太多的焦虑,这是一生仕途养成的深沉。从卸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入主南汽开始,王浩良一直以敢想敢做的气魄在汽车界为人称道,但是他的深沉和倔强似乎还不为人知。就在这个看似宁静的下午,这个倔强的老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南汽独自参加罗孚的破产收购竞标。
这个决定直到如今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负气之举,意在报复当年上汽抛开南汽单干。但是在王浩良眼中,罗孚或许是在他注定不会太长的任内让南汽翻身的最好机会。王浩良知道自己入主南汽的使命,不仅是让一家老迈的企业获得新生,更是建立起与江苏经济地位相称的汽车工业。因此,他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做出决定永远不是最困难的事情,难的是决定之后的执行。虽然曾经贵为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但是市场化程度很低的南汽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资金是实现收购的最大困难。出身政界的王浩良甚至动用了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四处游说政府出钱支持他的收购计划。回忆起当时的处境,王浩良归纳为“三个不”—— “省市领导不放心,社会舆论不看好,金融机构不支持。”但是面对压力,王浩良坚持自己的理念,明确南汽要走自己的路,对外寻求能做强做优的战略合作伙伴,他说:“谁做大了谁就狠,历史不会惩罚成功者。”
王浩良确实做到了,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南汽最终成为那场举世瞩目的收购最后的赢家。公平地说,这个结果对于罗孚作为一个中国品牌的成长实在说不上是件什么好事,但是收购罗孚的成功确实给南汽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比如可以和上汽在基本平等的话语权前提下展开合作谈判。而如今看来,与上汽合作应该是王浩良最想要的结果。
MG名爵汽车项目大事记
2005年7月22日,南汽成功收购英国MGR公司和动力总成公司资产。
2006年3月27日,MG名爵汽车项目在南京市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奠基。
2006年9月26日,MG名爵动力总成揭牌。MG名爵首次在中国点燃了世界级的动力,并正式命名为“名爵动力”。
2006年12月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式批准支持MG名爵项目的5亿元项目贷款,MG名爵汽车项目获得政府大力支持。
2006年12月28日,MG名爵NV6 2.5L全铝合金发动机在南京浦口生产基地下线,打破中国自主品牌无法制造V6发动机的历史。
2007年3月27日,三款南汽名爵车下线,包括名爵7系、名爵加长版7系和名爵TF跑车。
张欣的犹疑
2007年3月,张欣感觉到有点烦。国资委对名爵项目的批文迟迟未到,自己始终挂着项目总指挥的头衔在工作;媒体又无休止的轰炸弄得他非常恼火。名爵7的外型与早几个月亮相的荣威750E的确十分相像,张欣已经多次声明了南汽对该车知识产权的专属性。但是成天面对同样的责难,也难免会不耐烦。
张欣回味着刚才的媒体发布会上所说的以前从来没有公开的话:“按照秘密协议,上汽有义务将购得的罗孚75、25技术转让给最终收购罗孚的一方。”作为名爵项目的总指挥和南汽集团的副总,这个话说得有些过火,但是当时就是这样说了出来。这话打破了上汽和南汽之前各走各路的默契,蕴涵着对上汽出品荣威系列的资格质疑。
张欣一向被视为南汽集团中的另类,精明强干,精通技术,是南汽人力资源体系中较少有的具有很强能力和活力的类型。名爵项目落户南京,张欣就成了执掌名爵的不二人选。有媒体分析称,在南汽和上汽携手的过程中,持犹疑立场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欣。名爵项目对于张欣确实是一个良机,一旦成功,张欣在南汽集团的地位将无人能比,接替年逾六旬的王浩良顺理成章。
但是,上汽、南汽一旦合作乃至合并,张欣的重要程度将不可避免的被弱化。在合作项目中,上汽由于资金、人力资源、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势必占据优势地位,而即使能在合作项目中保住总经理的位置,张欣也难以获得在名爵项目中那样绝对的话语权。站在自己的办公室窗口,张欣曾经幽默地说:站在这里,我可以看见英国。不知道站在合作企业的办公室,张欣的视野是否还那样广阔。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看到张欣在公共场合的亮相中多次强调“南汽有能力自己发展自主品牌”“南汽不需要任何单位的帮助”“南汽走的是第三条路”等立场。而在王浩良始终积极寻求与上汽合作可能的时候,张欣这样的表态让人感觉到一丝不和谐。
但是,或许张欣没有想到,他质疑上汽生产荣威的资格的言论,险些将两家推到了挽袖子动粗的境地,却也最终成就了上、南两家的合作。
胡茂元的真诚
即使外界再如何猜测政府在上、南合作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也无法质疑上汽掌门胡茂元携手南汽的诚意。4月19日,2007上海国际车展前夕,当胡茂元走上发言台,满含激情的向所有人宣布“上汽希望和南汽合作,共同开发自主品牌”的时候,所有人在这一刻都能感受到了这位国内车界重量级人物的真诚。
随后,上汽开出的合作条件也显得诚意十足。对胡茂元来说,上、南合作谈判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上、南就谈过合并,但是最终由于政府利益冲突没有成功。胡茂元显然总结了上次谈判破裂的原因,很快就提出了包括“合作项目所产生的GDP全部归南京市政府”在内的三项条款。而以上汽的实力,要求在项目中占主导地位也难称过分。
作为中国汽车界绝对的重量级人物,在上、南合作中,胡茂元表现出了让人叹服的胸襟。不难看出,胡茂元对于汽车行业的理解已经超出了以上汽为纲的本位主义,而是站在了整个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大角度上考虑问题。胡茂元认为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步入了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而合作是汽车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像南汽这样错过了第一轮发展机会的企业需要寻求合作,就算上汽这样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同样需要寻求合作。因此,在随后的谈判中,上汽表现出了足够的包容和诚意。
与其他谈判不同,此次谈判中,上汽对于细节不过分纠缠,而是致力于先确立双方合作的大方向,然后再来解决具体问题,这个求大同的态度使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就这一点而言,胡茂元表现出来的气度也让人敬佩。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上汽、南汽能实现合作对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罗孚项目而言,合作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解决大部分技术知识产权纠纷。对于南汽而言,可以得到资金方面的保障,营销网络的扩大,以及人力资源的充实;对于上汽而言,在品牌和发动机产能方面的不足,可以由南汽迅速补充。可以说名爵和荣威项目有着完美的互补性。
对于两大汽车集团而言,南汽通过和上汽的合作可以顺利地得到资金,从而继续与一度已经离心离德的菲亚特合作。同时,上汽也可以通过合作增强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地位,为走出去打下更加深厚的基础。
因此,在上、南合作中,不仅两家企业态度积极,政府也起了无法忽略的作用。从国资委迟迟不批名爵公司项目以及上汽新的发动机工厂项目,不难看出国字号政府单位对双方合作的期待。而在GDP等问题上的协调,均体现了两地政府对这次合作的大力支持。
因此,在上、南合作中起关键作用的身影中,政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或许还是最重要的一个。
为表诚意,上汽主动请提“合作三原则”:
(一) 将南汽纳入上汽的整体规划中经营。
[点评]虽然都是国字号,但是南汽在上汽面前显然是个小个子,前者自然担心后者在统一大家庭中会有蛮横之举。而这首条原则先从心理上打消了南汽的顾虑。
(二) 以建立自主品牌为基础进行合作。
[点评]对于合作,上汽有期待,南汽有底线,虽然说法不同,但本质都一样,就是这第二条,合作要以建立自主品牌为基础。
(三)未来税收和GDP仍归南京所有。
[点评]这条可是重中之重,因为凡事一涉及到利益就敏感,处理不好全部泡汤,这事在合作上也早有先例。
命运大猜想
猜想依据
一、根据合作意向书,双方在“全面合作”原则下的初步规划包括,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探讨双方在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贸易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和方案,以及相关的资产重组工作。
二、根据双方实力现状。
猜想一:最公平的合作模式——戴-克模式
对两家公司全部资产进行重新估值后,注入一家新的公司,股权按照资产估值分定。类似于当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成立。总公司可以设于上海,进行控股,而主要生产基地放在南京,生产资源双方共享;荣威主打国内市场,而MG名爵则主攻国际,而为了考虑到江苏省的地方利益,GDP与税收可以留在南京。
“身影后传猜想”:
胡茂元:新公司董事长。如果按照上述模式成立公司,那么老胡应该留下担任新集团公司的掌门,毕竟在这个模式下,需要一个威望卓著的长者来理顺一切,把这艘新航母带上轨道。
王浩良:新公司副董。如果新公司能在王65岁生日之前成立的话。
陈虹:新公司副董,兼总经理。主抓新公司合资企业板块,以及自主产品出口板块。届时,除了通用、大众,又有了菲亚特,再加上名爵的出口。陈虹担子不轻。好在通用和大众已经上了轨道。
张欣:新公司董事会成员,副总经理。主抓自主品牌国内板块。能把荣威、双龙在国内造好、卖好,张欣就算成功。
猜想二:最合理的合作模式——上汽全面收购南汽
上汽以名爵为基础,将南汽整体收购,并纳入上汽未来整体规划,而南京的现有工厂和未来上汽在江苏建立的工厂等税收和GDP将留给当地政府。南汽现有的高管层将逐步全部更换,转而由上汽的人全部接手。MG名爵将与荣威一起放到上汽轿车结构里,实行协同运作;南京依维柯吸收到上海依维柯结构里;南京菲亚特则可以继续独立运作,由整合后的上汽-南汽联合体与菲亚特进行共同投资。
“身影后传猜想”:
胡茂元:功成而进,外界猜测可能进入政府机关。
王浩良:功成而退。
陈虹:新上汽董事长。
张欣:新上汽中菲亚特或者依维柯合资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猜想三:近期最可能的合作模式——技术合作
最让人不过瘾的,但也是短期内最可能的合作模式,是双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合作。雷同于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为广州本田配套的模式,南汽和上汽的合作,也可能最终限制为发动机工厂配套和研发上的对等合作。
“身影后传猜想”:
这种模式对于人事影响就很小了,如果胡茂元不会如外界猜测的那样进入仕途,那么四位的位置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观面相 识英雄
胡茂元:耳高提
耳朵上轮高过眼睛上方,即是相书所言的“耳高提”,这种耳相的人,生性富有创造力,学习能力、反应超过常人,不古怪、不迷虚无,务实,是以能积极地在学业与事业上求表现。从拖拉机工厂普通工人走到上汽集团“掌门”的胡茂元,就是这种耳相。
王浩良:剑眉
双眉偏浓,眉形上扬,眉毛顺势而上,不杂乱卷曲,像两把剑一般,就是所谓“剑眉”。这种面相有类似于“大侠”的光明气质,做事十分利落,且很用心、很重名誉,不愿使小动作。南汽在实力上自然与上汽无法相提并论,但王浩良在收购罗孚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气度,应该说还真有几分“大侠”风范。
陈虹:鼻大有势
陈虹鼻型坚挺有力且鼻头丰圆饱满,双颧饱满,乃大格局相貌,这种人冲劲十足,相当能拼,自主性也很强,心胸宽阔,能对事不对人。陈虹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让上海通用登上国内车市“老大”宝座,又全力投入自主品牌“荣威”的打造,与这种面相不无关系。
张欣:狮眉虎眼
狮眉、虎眼,是指宽浓有型的眉毛,配上锐利有神的眼睛。张欣就是拥有这种眉眼之相的人,属于战斗力十足也很重视亲疏人情的人。但这种面相也有负面的一面,有时候会给人独断的印象。但不管怎么说,这种面相的人大多都属于可能有大作为的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