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经公布的5.6%的CPI涨幅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全球通胀的浪潮终于打湿了中国的衣衫。君不见:饭馆的菜里,猪肉日渐"低调";超市里,方便面应声领涨。好在发改委说,部分方便面厂商的提价是串谋行为。
方便面涨价无非就是棕榈油等少数原料涨价引起的。而说到汽车,其产业链条上端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资源价格不断走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比起方便面,汽车涨价更应理直气壮。再者,欧盟委员会报告显示,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欧盟整体通胀率为2.1%,而同期欧盟消费者支付汽车价格也上扬0.7%,亦有国际先例可循。
再说串谋的方便程度。国内方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以上的就有100多家,零零星星加一起,最起码数百家。而说到汽车厂商,数量显然少得多。照此说来,汽车厂商有更多理由,也更方便串通起来。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汽车厂商不串谋呢?
近期车市降价声此起彼伏。进入8月,就有进口雪铁龙、进口宝马X5、马自达6、雅特、骐达、酷派、景程、标致206、领驭等十多款车打出降价牌。降价幅度最低4000元,高者达10万元。难道汽车厂商的"财商",还不如卖方便面的?
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汽车成本上涨。从源头来看,厂家难免有将这个涨价转移到购车消费者身上的冲动。但这种冲动能否变成行动,则要看汽车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曲线,或者说市场答应不答应。
经济学家开玩笑说,教会鹦鹉经济学很简单,只要教会它说供应和需求。从图形来看,供应和需求曲线确实好像很简单,以价格为纵轴、数量为横轴划分,需求曲线往往表现为自左向右的向下曲线,而供应则是自左向右的向上曲线,最后的平衡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困难的是,供应曲线把握在厂商手里,而需求曲线深藏在每个消费者的内心。
从供应来看,尽管成本提高影响了利润率,但汽车生产牌照仍在增加。即使原有汽车厂商产能不增加,总的供应也会增加——事实上,几乎所有主流厂商近年来都在扩大产能。
而为了研究汽车的需求,或者更准确地说,有效需求,我们可以把家庭的支出粗略地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在消费性支出方面,方便面的"竞争对手"是蛋糕、油条或唱K的花费。而在资本性支出方面,汽车要与房产和股票争宠。近几年汽车的竞争对手在快速地增值,往往年初往房市或股市投入一部速腾,年底就出来一部宝马3,结果是使汽车的需求曲线更为陡峭——提价恐怕会使需求大幅降低,其竞争环境看来比方便面更为糟糕。
这意味着,即使方便面厂商与汽车厂商的供应曲线相仿,同等比例的提价也会注定后者的销量出现更大程度的萎缩。
一些经济学家更喜欢把串谋者或者说价格联盟组织称为卡特尔(cartel),从历史上来看,卡特尔往往难以维持。这是因为即使串谋定价之后,一些静悄悄违背诺言减价的成员有利可图。而在格局尚未破坏之前,出现串谋的行业里,一些厂商选择了量减利增,而另一些选择了薄利多销,总的大方向还是增加总体利润。
少卖一包方便面对于方便面厂来说,只是少了这包方便面之上可赚取的利润。而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少卖一辆车不仅减少了这辆车本身的利润,还永远地丧失了附着在配件销售、后续服务等方面的衍生利润。
如此看来,对于提价,汽车行业的心态是"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海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