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车企系列报道:远见决定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7:55  第一财经日报

  汽车合资企业已经走过20多年。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企业的走向自然引起人们进一步的关心。本期,也是本系列思考的最后一篇文章,作者对汽车业合资企业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现在,在自主品牌汽车得到较快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合资企业该怎样建立?原有的合资企业要延续多久?汽车行业理应作出决断。因为,昨天的远见,决定了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而今天的远见,还将决定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8月初,奇瑞汽车公司与菲亚特汽车集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以50:50的比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和奇瑞三个品牌的乘用车。

  之前的6月30日,哈飞汽车公司与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汽车公司签订备忘录。双方表示,将在共同研究组建合资公司可行性的基础上,最终成立由哈飞和PSA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生产及销售10座以下的商务车。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汽车行业进行了积极的对外合资合作。这种远见卓识避免了我国对进口汽车的依赖,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现在,作为国内汽车产业自主开发的旗帜,奇瑞、哈飞等企业新一轮的合资令人关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奇瑞、哈飞的对外合资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汽车行业是否需要再来一轮合资?

  本质的飞跃

  与以往不同,奇瑞、哈飞等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企业,在新一轮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成熟的一面。

  在过去20多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合作已经经历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由于我们的基础薄弱、市场渺茫,很多跨国公司要么不理不睬,要么漫天要价。最后,国内主要企业只与德国大众、法国PSA和美国汽车公司(后并入克莱斯勒)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实现合资。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看到德国大众等“先行者”的成功,其他跨国公司也沉不住气了。在仅有的两个机会中,广州和上海分别与日本本田、美国通用合资,也都获得极大的成功。

  第三次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出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良好预期,美国福特、日本丰田、韩国现代、意大利菲亚特等,都积极主动地成为中国企业的合资合作伙伴。

  在上述过程当中,尽管外方的态度由被动到积极,但是在合资合作中,无一例外地以外方的产品和技术为主。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话语权”之争。

  据悉,奇瑞与菲亚特的合资公司将投产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和奇瑞三个品牌;哈飞与PSA的合资,“双方都可以带来自己的产品,哈飞带来的就用哈飞品牌”。

  显然,奇瑞、哈飞的对外合资,不再是外国汽车企业简单地向合资企业作产品输出。这表明,国内汽车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待合资合作态度的成熟。

  而8月11日,在奇瑞与伊朗霍德罗汽车公司、加拿大索立泰公司签署的在伊朗合资建厂协议中,尽管奇瑞的股份只有30%,但合资公司将使用奇瑞公司生产的CKD件,生产和销售S21车型(即QQ6),在伊朗及周边国家销售。无疑,在这项合作中,奇瑞的产品和技术将成为主导。

  这也印证了尹同耀曾多次对媒体强调的“奇瑞合资观”:奇瑞不拒绝合资,但是绝对不会去给人家当“小”,而是要做老大。

  合资为什么?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中外合资企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自主品牌开始崛起的时刻,人们也关心合资企业的走向与未来。

  从2002年开始,两家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先后续签了合同,大都增加了新的项目和投资,而年限又有大幅度的延长,短的20年,长的30年。

  如:2002年4月12日,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对双方合资企业——上海大众的合资合同进行了修改和延长续约。

  据称,这份提前8年(原合同本应在2010年到期)签订的新合同,除增加了延长20年的合营合同期外,主要是对原合同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了重新描述和修订。

  再如:2004年11月26日,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增资生产梅赛德斯-奔驰轿车签订合同。

  新组建的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增注册资本1.4368亿欧元。按照商务部的批准证书,新的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6.02914884亿美元,注册资本为4.00749784亿美元。中外双方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合资初期,生产E级和C级轿车2万辆,合资期限为30年。

  消息传出之后,业内就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真的需要再合资几十年吗?

  我们对外合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外方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进入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而我们呢?如果说,过去20年来是为了学习对方的技术、吸引资金、引进管理经验……而现在,资金、技术和管理几乎都不能成为最重要的理由。难道仅仅是为了再引进某个品牌、引进几个车型?那么,这种周而复始的合资又何时有个头呢?

  对于合资,有位企业领导说过,一旦合资,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而另一位合资公司的董事长也客观地分析,企业选择合资的原因有很多,至少在市场化运作上更直接、更完善,在产品品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企业管理上更规范、有效。

  也有人举例,韩国企业与美日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大都在10年左右,之后便分道扬镳。尽管有大宇汽车对通用汽车“说不”的不成功案例,但还是有现代-起亚这样的汽车企业集团挺了过来,并跻身全球汽车公司排名前列,而我们还在合资的路上还要走多远呢?

  强大自我

  不久前,在一批记者群访某汽车集团总经理时,一位记者首先提问,冲口而出的问题竟然是:你们还会不会寻找新的合资伙伴?

  其实,这家企业已经有两个合资企业,而且两家企业的经营都还不错,整个集团正在朝着“年产2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60%”的目标推进。那位总经理笑着反问:你觉得我们还应该跟谁合资?

  这样的一问一答,自然引起哄堂大笑。显然,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合资,已经成为某些人的习惯性思维。

  自主品牌企业合资与否?原有的合资企业续约与否?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国内企业自己是否能够做强做大。否则,即使合资了又怎么样?“傍上”跨国公司就上了“保险”吗?

  我们看到,不但外方的“一拖二”效果不佳,而且中方“拉一家,打另一家”的做法,也很难有好的收获。我们的汽车集团常常有多家合资企业,有的仅乘用车就有数家企业之多。表面上看,集团的产销量上去了,但自己主导的产品微乎其微,还造成人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费。

  于是,我们遗憾地看到,有的企业在合资合作上屡屡出“彩儿”,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如,某企业旗下的一家合资企业成立十多年,产销量多年徘徊在十几万辆,眼睁睁地看着被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所超过;这家企业还曾经被某合作伙伴指责“贡献率为零”,引起轩然大波;另外,在一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这家企业还曾被另外两个合资伙伴“劝退”……

  对于合资合作,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长城汽车董事局主席魏建军谈道:“长城汽车与跨国公司有过多次接触。但是,长城汽车的前提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保持长城汽车有研发能力基础上的合资合作。”这何尝不应该是汽车行业的共识呢?

  魏建军还曾对自己的员工说过,不要因为没有跟外国人合资合作而有悲观思想。你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你们是非常自豪的!

  现在,在自主品牌汽车得到较快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合资企业该怎样建立?原有的合资企业要延续多久?汽车行业理应作出决断。因为,昨天的远见,决定了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而今天的远见,还将决定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张宇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