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圣洁的雪域,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质朴的民族,一幅绚丽的画卷。
若尔盖,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县域中西部,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东部,群山连绵,宜农宜牧。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将其划为东西两部。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四邻分别与甘肃省玛曲、碌曲、卓尼、迭部四县和州内阿坝、红原、松潘、南坪四县接壤。东西与南北最大距离约150公里,土地总面积10436.5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6.41万人。每平方公里6.142人。县城达扎寺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兰州533公里,离州府驻地马尔康330公里,南距成都596公里。
若尔盖县境内地形复杂,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总面积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丘陵起伏,谷地开阔,河曲发达,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是本县的纯牧业区。属河曲马品系的唐克马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主要河流有嘎曲、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该区是本县的半农半牧区,占全县总面积31%,有农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和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云杉等优质树种。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分布有国家湿地保护区、黑颈鹤保护区、梅花鹿保护区。栖息着黑颈鹤、藏鸳鸯、白鹳、梅花鹿、小熊猫等珍禽异兽。唐克河曲马被诗圣杜甫赞为:“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盛产麝香、虫草、贝母、鹿茸、雪莲等名贵药材。藏医藏药疗效神奇,“珍珠七十丸”饮誉天下。“绿风”牌牦牛肉食品,色香味美。
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古朴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黄河九曲第一弯婉蜒逶迤,风姿绰约;纳摩大峡谷怪石嶙峋,峰峦叠翠;热尔大草原一碧万顷,梦幻花湖烟波浩渺;降扎温泉氤氲缭绕;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巴西会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丽;民族风情古老质朴……
漫步若尔盖,枕黄河涛声,观日落牧归,共水天一色;卧花湖栈道,看鸥翔鹤舞,任云卷云舒。跨骏马飞身天际,入峡谷探白龙江源,品奶酷饼、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黄河鱼、舞迷人锅庄,如品诗赏画,其乐融融,妙趣无穷。
甘甜的美酒,飘香的奶茶,热情好客的若尔盖人民欢迎您!
物产矿藏
若尔盖县盛产贝母、麝香、虫草、甘松、大黄、秦艽、羌活等名贵中药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泥炭、煤、铁、铜、铀、锰、金等30余种。特别是泥炭资源极为丰富,分布面积两千余平方公里,储量近40亿立方米。
气候特点
本县属高原寒带湿润季风气候。根据地貌特征,分为东部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西部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两种气候区。西部丘状高原,气候严寒,四季不明,冬长无夏,最冷月(1月)多年平均气温-10.6℃,绝对最低气温-33.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8℃,绝对最高气温24.6℃,年平均气温0.7℃。无绝对无霜期。多年平均降雨量656.8毫米,其中,86%多集中降于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平均湿度69%。年平均日照238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232毫米。最大风力11级,风向多为西北风。每年9月下旬开始结冻,最大冻土层深72厘米,5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冻。东部半农半牧区,气候较温和,4~7月基本为无霜期,夏季最高气温 30℃,冬季最低气温-10℃,平均日照12小时,年降雨量500至600毫米,多集中降于夏末秋初,春末夏初则多干旱。常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霜冻、寒潮连阴雪、洪涝等。
历史渊源
据文献记载,若尔盖地区古时属西戎范围,先秦时,为析支河曲羌戎辖地,南北朝属吐谷浑,唐朝初年为松州羁縻,贞观十二年为吐蕃所据,元朝时于今求吉乡境内设潘州,明代属松潘卫,清朝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期属松潘县。1953年6月,建立过渡性县级行政机构若尔盖包座行政委员会。1956年7月正式建县,隶属于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因人名得部落名,清代记?quot;佐革"。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815-838)时期,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其后裔若巴盖登主管钱粮赋税,百姓简称其名为"若盖",后遂得名若尔盖,随后又发展为若尔盖嫩哇、若尔盖多玛等部落。
长征与若尔盖
红军长征在四川滞留的时间最长、经历的地区最广阔、面临的环境最艰险、进行的斗争最卓绝、付出的牺牲也最大,所有这一切,都在世称“松潘草地”今若尔盖境内得以集中体现。
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的镰刀坝、包座牧场、班佑草地及红原县的色既坝、龙日坝一带),红军走进草地几乎濒临绝境。
人们常用“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似感荣耀而又显平常的话语,来说明若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其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则不仅是说悲壮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是在若尔盖、更在于说明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包座战役打通了胜利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了红军“三过草地”(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红军仍严格遵守纪律,在田边地头放置银币及红军中通用的苏维埃纸币,如果没有巴西一带(今潘州地区)成熟的农作物作保障,红军完全有可能象蒋介石断言的那样:“会走向死亡”。);正因为若尔盖巴西地区为党和红军战胜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危机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必然地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道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的唯一起点,这就是“红军长征与若尔盖”的独特内涵,并具有了无可代替的历史意义。
今天的若尔盖仍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
农牧概况
若尔盖地处全国五大牧区的川西北高原,是四川省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县之一,有天然草场12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78万亩。解放前,牧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民改后经过多年大抓牧业基本建设、改良畜种、加强疫病防治与畜群结构调整等工作,牲畜发展很快。东部半农半牧区,在民改前粮食亩产仅有百余斤。民改后,农牧主管部门在改革耕作制度、引进和推广良种、引进作物栽培技术、消灭野燕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防治病虫害、普及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传统耕作方式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了粮食生产,亩产增至100余公斤以上。
古老而年轻的若尔盖,内含潜力,振兴在即。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务光荣而艰巨。若尔盖各族人民,将保持清醒头脑,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看准方向,坚定信念,下定决心,迎接新的挑战,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去开创若尔盖辉煌的未来。
不支持Flash
|